合理设计数学作业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句容市宝华镇铜山小学姚庆年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有必要从以上的表述中出发,重新全面认识数学作业的意义,赋于它新的价值:作业,不仅是巩固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进行训练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又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合理设计出新颖、有趣、开放的新型数学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应引起我们数学教师的重视。一、作业设计体现人文性,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应试教育下的数学作业严肃有余,而活跃不足,缺乏人文性,是孩子们一看就产生沉重感、紧张感,这样必然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数学是一种文化,在平时的教学和作业设计中就应该体现现代文明,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作业中呆板枯燥的题目名称可改为体现人文关怀的导语,如;填空题可改为“仔细看题,你会填吗?”;选择题可改为“反复比较,慎重选择”;应用题可改为“活用知识,解决问题”等,增加问题要求表述的亲和力使学生感到轻松有趣,让学生在这些导语中充满自信,激活学习热情。。二、作业设计体现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设计要摆脱机械重复的、枯燥乏味的、繁琐的死记硬背、无思维价值的练习。作业题型要做到“活”一点、“新”一点、“趣”一点、“奇”一点,通过多种渠道,把丰富知识、训练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寓于趣味之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生动有趣的作业内容取代重复呆板的机械练习,以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使之产生一种内部的需求感,自觉主动完成作业。比如在学习“公因数和公倍数”这单元后,我利用这单元的知识设计一道让学生猜猜老师的电话号码是多少的作业,猜出后,拔个电话给老师。()一位数中最大的偶数。()既是偶数又是质数。()2和3的最小公倍数。()既不是指数也不是合数()最大的一位数。()8的最小倍数。()6和9的最大公约数。()最小的质数与最小的合数的积。学生根据这些条件,猜出号码拨出去,接电话的果然是自己的老师,学生就觉得十分有趣。这样把作业寓于猜谜之中,有趣的猜谜活动吸引了学生,“引”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吃”得津津有味。三、作业设计体现生活性,展现学生的应用价值。数学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学生在课堂上的知识大都是以系统化、标准化的纯数学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1有用,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如学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时,可以设计这样一道习题;假如我们班36人去黄山游览,门票每人15元,40人开始可以享受八折优惠,你认为怎样买票花钱最少,最少是多少钱?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生活经验不同,所以设计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第一种方案:全班36人不够40人,不能享受八折优惠,所以买36张共花15X36=540元。第二种方案:因为40张可以享受八折优惠,所以就40张,需要花15X40X80%=480元,比第一种少花60元。第三种方案是买40张花去480元,然后把剩下的4张卖给其他游客,可以得到60元,相当于买36张只花了420元。这一练习综合了“打折”等知识,具有实际意义。通过这一练习,不仅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全面性,而且激励了学生智力和智慧的发展,让学生活用数学,培养了应用的意识、创新和实践能力。四、作业设计体现层次性,保护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数学教师应给每个学生挑选适合于他的问题,不催促学业作业,不追求解题数量,让每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成功。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