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教学后记教学后记,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教完一堂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过程进行回顾和小结,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案的过程。写教学后记不仅能帮助教师迅速接收课堂中的反馈信息,克服教学中的干扰因素,而且有助于找出教学设想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为下一步调整教学提供可靠依据,还有助于加深对新课程标准的领会和教材的理解。那么,怎样写好教学后记?我有几点体会:一、记下教学过程中的“亮点”所谓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就是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做法。每节课都有不同的成功之处,将这些达到预先设想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如巧妙新颖的引入,形象贴切的比喻,教学难点的突破,直观教具的合理运用,画龙点睛的小结,留有悬念的结语等,有些做法实际上是自己在教学上的“得意”之作,将它们记录下来,目的是为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二、记下教学过程中的“败笔”再完善的教学设计也有疏漏失误之处,把这些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败笔”,如没有成功的演示实验,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步骤烦琐的解题过程,甚至由于某种原因对学生积极性的挫伤等记录下来并对其原因作深刻的分析与探究,既要找出客观原因,更要正视主观原因,使这些教学后记成为以后教学应吸取的教训,在适当的时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弥补与矫正,并在以后的教学时改进和纠正。三、记教学过程中的“偶得”再详细的教学设计方案也不可能写出课堂上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动作行为,更不可能百分之百的预见学生的思维活动,发展状况及师生思维共振、情感交流的情况,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一些偶发事件的产生,教师这时可能会产生一些灵感,这些智慧的闪光点往往是“突如其来,突然而逝,不由自主”,如不及时利用教后记去捕捉这些“偶得”,就会转瞬即逝,再也想不起来,在以后的教学中造成很大的遗撼。四、记下教学过程中的“智慧火花”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过程应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学生是学习主人,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有“智慧的火花”出现,学生人多而学法不一,他们往往会从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提出问题,一些发言和做法可拓宽师生思路,促使学生顿悟,有时好的方法,好的思路可以把教学引向高潮,补充完善教学,教师应当予以肯定,并虚心接受,可以为以后的教学补充一些新鲜“血液”,做到教学相长。五、记下学生学习中遇到的“拦路虎”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不同形式的学习过程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与学生交谈或问卷的形式,争求学生对本节课的意见,了解学习中的困难所在,教师若对难点吃不透、对重点找不准就容易以面代点。突破课堂难点,主要对课堂中学生反应强烈的部分分析,这样才能及时查缺补漏,对症下药,及时搬掉“拦路虎”,及时予以补救。总之,写教学后记,贵在及时,贵在坚持。一有所得,及时记下,能防止遗忘。以记促思,日积月累,必有所得。长期以往,教学水平一定会有提高,教学内容也会更加丰富,能为今后的课堂与教研提供充足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