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计算心理障碍的分析与克服笔者最近对本校一至六年级学生计算能力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容乐观,认真分析了学生运算错误的原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造成学生计算失误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在计算时存在着各种心理障碍。一、计算出错的心理障碍1、粗心大意——引起感知失真小学生计算时,首先必须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数据和符号组成的算式。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比较笼统、粗糙、不具体,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的联系及特征,因而头脑中留下的印象缺乏整体性。他们往往由于粗心大意,对那些相近或相似的符号、数据容易产生感知失真,造成错误。如一些学生常把“+”看作“×”,把“÷”看作“+”,把“89”写成“98”,把“23.46”写成“23.64”,把“209”当成“269”等等。2、先入为主——造成思维定势定势是思维的一种“惯性”,是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可以决定同类后继活动的某种趋势。由于受多次重复练习某一类型习题的影响,使学生先入为主,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计算中往往受其影响而形成心理障碍。例如:在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后练习3.27-1.25+1.75时,少数学生受其影响会这样算:5.64-1.25+1.75=5.64-(1.25+1.75)=5.64-3=3.64而造成错误;又如:学习了“倒数”以后,学生知道×=1,也会计算÷=1,可是在练习中遇到÷=这样的算式,有很多学生(包括优等生),他们想也不想就会在等号后面写上“1”,很显然,他们是受到前面两道式题的干扰,造成了思维定势而出现的错误。3、注意失调——造成表象模糊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稳定和分配能力是影响学生计算的重要心理因素。有些计算错误,就是由于学生表象不清晰产生错误的。如:一些一年级学生在计算6+8、9+5等进位加法时,头脑中对“分解”→“凑十”→“合并”的表象模糊,想象不出“凑十法”的具体过程,因而出现错误。4、概念、法则不清——造成记忆不牢概念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基础。如果学生对新的概念法则掌握得不扎实、不完整,造成记忆不牢,就会产生计算错误。如学生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两个乘数的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几个0,而学生往往把几个“0”忘写了。又如“退位减”,这一位已退“1”了,但算到这一位时又忘了已退“1”,同样,做加法时又忘了进位。又如学生在计算4÷-÷4时,由于对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记忆不牢而出现下列错误:(1)4÷-÷4=×-×=0,(2)4÷-÷4=4×-×=×(4-)=×=等。5、情感脆弱——引起心里紧张有些小学生在计算时,由于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当数目小、算式简单时,易生“轻敌”思想,而当数目大、计算复杂时,又表现出不耐心,产生厌烦情绪。特别是一旦教师提出了速度要求,他们无意识的错误就会增加。遇到一些重要的考试,由于老师和家长以及自己给予的压力,他们也会出现莫名其妙的错误,分析其原因,就是由于情感脆弱引起心理紧张所造成的。比如:我们班的刘轩同学是一位成绩十分优异的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与测试中,几乎每次都是100分,而且《小学生数学报》知识也掌握的特别好。可是他在上学期的口算比赛中,由于心理紧张,乱了阵脚,没有把握好计算速度而在第一轮比赛中就被淘汰了。我为他感到可惜,心里难受了好长时间。6、枯燥无味——造成兴趣淡薄有些学生对计算题感到枯燥无味,没兴趣,因此在计算时不能全面准确地看题、认真耐心地分析,更不能正确合理地选择算法,题目未看清就动笔,做完不检查而造成计算失误。比如:在计算+÷2时,就有很多学生不去认真分析题中含有哪些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而是看到数据就开始计算,从而造成如下的错误:+÷2=1÷2=。7、科学计算——造成能力下降《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具体目标中就明确指出: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i比如:并且在数学课本的脚注中也有明确说明:在计算二、克服上述心理障碍的对策1、千变万化——强化首次感知学生首次感知新知识时,进入大脑的信息可以不受前摄抑制的干扰,长驱直入,能在学生的大脑皮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