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唱歌的瓶宝宝《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活动的内容,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众所周知,不同幼儿的年龄特征构成了其特有的兴趣倾向,尤其是苗苗班的宝宝,由兴趣、好奇激发的潜在因素会特别容易产生和获得某些感知、行为和能力,而此时相应的环境刺激及宝宝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教师的教育契机就显得由为重要。一天课间,我班的小问号菲菲忽然急急跑来,大声嚷着:“老师,你的杯子在唱歌”,我还没搞清怎回事就被她拉着往活动室跑,原来是我喝水的杯子在欢快地发出悠扬的声音,一旁已吸引了好多观看的宝宝,我猜肯定是保育员阿姨见我这几天嗓子哑了忙着帮我冲水,当小水杯蓄满了水后就会发出快乐地歌声,难怪宝宝惊讶怎么老师的水杯会唱歌呢,我正给好奇的宝宝介绍和解释这只水杯时,辰辰轻声地说:“那我的杯子怎么不会唱歌呢?”听他这么一说,其他的宝宝连忙附和,“我的也不会”、“我要老师的杯子”……一时间,有几个宝宝要来抢老师的杯子,怎么办呢?我见宝宝们这么着迷起劲的样,心中有了主意。当我再次出现在宝宝面前时,手中象变戏法似的拿多了好几个瓶子,有饮料瓶、酸奶瓶、玻璃瓶等,大大小小、高高矮矮、有胖有瘦,宝宝们欢呼雀跃争着要,于是,宝宝和小瓶子做起了游戏。正当宝宝玩得高兴时,我手中又拿出了一只瓶子,眼尖的崎崎一下发现了瓶里的东西,叫着:“小豆豆,小豆豆”,我把这只装有豆子的小瓶子和空的瓶子放在了一起,贝克第一个把装有豆子的瓶子抢在了手里,手中的晃动使瓶子发出了响声,“听,贝克的瓶子在唱歌呢!”我的话语让宝宝们一下子陷入安静后陡然又兴奋了起来,为了让所有宝宝的瓶子都能唱歌,我们又玩起了瓶宝宝找小豆子的游戏。瞧,能干的宝宝们在往瓶里装小豆子,一边装着还一边晃着。菲菲摇了摇自己的瓶子又去晃晃别人的瓶子,只见她又往自己的瓶里装了好多豆子,我忍不住问:“菲菲的瓶子要那么多豆豆?”她怕我不懂一脸严肃凑着我大声说:“豆子多唱得响!”,我真的很惊讶只有3岁的菲菲有如此惊人细心地观察力。由于宝宝们分别装的豆子数量不同,于是,瓶子发出了高、低、轻、重地响声奏起了一串快乐音符。……不一会,传来了菲菲的哭声,她大叫:“菲菲的瓶子不唱歌了”我说:“是吗?刚才还好好的怎么就不唱了呢?”我定眼一瞧,乐了,原来菲菲1为了让小瓶子唱得更响一个劲往瓶里塞豆豆,结果小豆子塞得满满的,这才发现瓶子晃起来没有声音了,她不停地看看别人的瓶子又看看自己的,我把我的瓶子和她的放一块让她观察,她又忙着从她瓶里倒出了许多,我问:“为什么呀?”她说:“菲菲的太多了”,当她重新晃动着瓶子,瓶子终于又会唱歌了,我们大家都笑了。一只老师喝水用的会唱歌的小水杯被宝宝发现后激起了宝宝无限好奇,于是自然生成出了一个有趣的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宝宝在和小豆子快乐的游玩中,不断地探索着由豆子的多、少所引发的不同声音高、低、轻、重,在宝宝们自己编织的旋律中也串出了宝宝非常滑稽有趣地现象和小问题,这一方面为教师了解宝宝的兴趣与需要提供了机会,也为课程的自然生成创造了条件,由宝宝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不仅隐含着深刻的课程实施的途径和教育价值,同时也是课程生成的重要源泉。这也就是说,幼儿发展的自身需要是教育的契机,教师必须关注幼儿的发展需要,把握发展的时机显现,并积极创设条件,支持幼儿的自主发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