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巩固奴隶制国家制度解析:选D。本题涉及西周分封制的实质问题,要求学生指出当时统治者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分封制的实质具有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的重要作用。2.公元前782年,周幽王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不能表明()A.幽王荒淫无道B.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C.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D.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解析:选C。读懂材料意思是解题关键。从“周幽王大举烽火,诸侯悉至”可知周天子的权威,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3.《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载:“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营丘。”这段文字作为史料可以用来研究()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行省制解析:选A。解读材料可知,文字描述的是周武王分封姜尚到营丘的史实,所以此史料可以用来研究分封制。4.《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的纽带是()A.财产B.地域C.信仰D.血缘解析:选D。从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看,家族血缘关系是宗法制的纽带。财产、地域、信仰均与此关系不大。5.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内有一副堂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哪一种制度()A.郡县制B.分封制C.宗法制D.内外服制解析:选C。从材料中的“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等信息,可以看出居住在土楼里的人们有着血缘关系,这体现了宗法制的内涵。6.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A.反对郡县制B.主张郡县制C.反对中央集权D.主张中央集权解析:选A。“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就是要师古,而师古内容是学习商周时期的分封,才能维持天下和平。7.“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这种观点()A.力主推行分封制B.反对分封制C.实行郡国并行制D.推行世袭制解析:选B。这段古文的意思是:天下百姓都苦于诸侯争霸,战乱不断。有赖于(秦始皇)您的祖宗保佑,天下统一了,如果又再建立诸侯国,就是树立自己的敌人,想再让它安宁,那就难上加难了!所以这种观点是反对建立诸侯国,反对分封制。8.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D.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材料的分析与理解能力。由题干中的“心怯”、“不敢照常式封发”、“不敢用朱笔”可知,中书省和门下省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9.“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A.西汉中朝制度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C.宋代二府三司制度D.明朝内阁制度解析:选B。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特点。A、C、D三项虽然都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但是却没有起到增强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以及提高行政效率的效果,B项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既增强了决策的合理性,又提高了行政效率。10.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句话说明科举制度()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