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写作动机提高学生写作素养上海市一师附小高轩一直以来,作文教学好像总是在过分强调审题,总是在引导学生揣摩出题的人想要我们写些什么,我们该怎样搜寻材料装进别人命题的框框里去,以致于许多学生面对作文本就头疼:这回该编些什么好呢?叶圣陶先生说:“只有从儿童心底流出的命题,儿童才会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那么只有充分考虑学生感情实际和需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积累,才能真正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可以说,作文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作文的内部动力。他们的兴趣爱好,在集体中的威望,对教师评价的感受,作文工具作用的体现等是最现实、最活跃、力量最大的动机。儿童作文动机是儿童作文需要的一种表现形态,在生活实践与作文教学的影响下,儿童总是在原有的作文水平上不断产生新的作文需要,而原有的作文水平又总是满足不了新的作文需要。新的作文需要跟已有的作文水平总是不断处于矛盾统一的过程中。正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这对内部矛盾推动着儿童作文心理不断向前发展,成为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因。我们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在于创造条件、使其内容和形式适合于儿童心理发展这一内部矛盾,在儿童已有的作文水平上不断引起新的作文需要,产生强烈的作文动机,从而促进儿童作文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充分地向前发展。在平日的作文教学中,我注重抓住时机,通过随笔类作文引发学生的作文动机,以推动他们作文心理的发展。(一)关注集体生活,引导缘事而发。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些内容在学生的集体生活中是很多的:课堂学习、课间游戏、参加校运会、参观科技馆、做小实验……学生们从中长知识、受教育、得到启发,引起想象,情感的波澜激起他们倾吐的欲望。我们不也常常看见他们聚在一起叽叽喳喳,兴致勃勃地说个不停吗?作为教师,应同样关注学生们的集体生活,随时引发学生的作文动机。例如五年级开学后,学生们发现教自然的换成了一位男老师,这对于入学以来就一直接受众多女教师教育的孩子们来说真是件新鲜事。下了课,同学们就聚在一起对新老师评头论足。我发现后故意问大家:“这位新老师和我们其他老师有什么不同吗?”“那当然!”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他很严厉,不大笑的!”“他是我们老师中年龄最大的,头发是花白的!”“他长得太黑,穿得也太‘一般’,袖口上总是沾着粉笔灰!”……我又问:“他上课有什么特点呢?”有的能说上来,有的还没看出来,我笑着说:“大家留心看,这可是一位有个性的老师,等两周之后,你们再告诉我,他究竟有什么特点。”两周后,再一起评述新老师时,孩子们都有自己的收获,说出来的事例真实生动,趁着他们说得高兴,我不失时机地说:“咱们说得热火朝天,写下来肯定不成问题,让我们用鲜活的文字为新老师画一幅人物素描吧,看谁画得最‘像’!”这个提议立即得到热烈响应。很快,一篇篇不同观察角度的“素描”作品交了上来。一位学生写道:今天上自然课时,李晶迟到了,当她站在门口喊“报告”时,老师正在进行复习提问,要是别的老师准会皱着眉头说声“进来”就没事了,可新老师盯着她一字一顿地说:“我不想知道你为何迟到,只请你告诉我,刮五级风的时候通常会出现什么景象?”李晶支支吾吾答不上来,老师的两道粗眉立刻拧到了一起,他一步跨到讲台前,抓起粉笔,猛转身写下几个大字:温故而知新!老师扔下粉笔大声说:“这个道理做学生的都该知晓!还有个规矩也请记住,上自然课时,谁迟到了都要写检查,我要迟了,不光要写,还要当你们的面读一遍!”……还有的学生写了老师在黑板上画羊肉串来教串联电路的趣事,有的把观察点放在了老师洗得发白的衬衫和旧得打褶的皮鞋上……习作交流时,我高兴地做了评价:“经过细致观察、认真刻画,一位生活朴素、治学严谨、教学有方的好老师从你们笔下向我走来!这幅‘人物素描’你们画成功了!”在后来做命题作文《令我敬佩的一个人》时,一些学生很自然地想到把这份练笔材料加工整理,成了佳作。事实证明,教师巧妙灵活地把握学生间、课堂上、集体活动中发生的事件,就地取材,即兴引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