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读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我”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作者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在“窃读”这种氛围中,一方面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变化,使人如历其境。此外,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朗读的方法和阅读形式。但由于他们大多数家庭的文化素养不高,家中几乎没有藏书,所以没有多少课外阅读的体验,语言积累和语言感受力相对就比较缺乏。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他们能够体会到作者的阅读快乐,感受到书本的魅力,提高阅读的兴趣就可以了。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学会“踮、腋、婪、辘”4个会认字和“窃、婪、撑、唾”4个会写字,掌握”窃读记、贪婪、支撑、唾沫、知趣、适宜、饥肠辘辘”等词语。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教学重点: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一些表达方法。教学难点:比较两次“窃读”不同的经历,体会“记住,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深刻含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你们喜欢读书吗?谁能来形容一下你爱读书的具体表现呢?生1:我喜欢上一本书,就会没日没夜地看,常常忘了吃饭和睡觉。师:咱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种情况。生异口同声答:废寝忘食。师板书这个词。生2:我喜欢一本书的时候,总是捧在手中,舍不得放下。师:真是──生接:爱不释手。提供一些成语给学生,如:废寝忘食,夜以继日,通宵达旦,爱不释手……2、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走进一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看看她是怎样酷爱读书的:屏幕出示林海音的照片,师口述林海音的情况:林海音出生在1918年,在她小时侯那个年代,读书是有钱人的享受,劳动人民因为生活贫困读不起书,一辈子与知识无缘。那些只供得起孩子上学的家庭,也没有余钱给孩子买课外书读。虽然林海音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但是贫困的经济状况还是无法满足她那颗渴望读书的心,她是怎样读完一本又一本心爱的书呢?(设计意图:从读书的氛围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文本。作者背景的介绍,让学生体会到处在作者那个时代读书是多么的不容易,从而让学生更好的珍惜现在的读书条件。)二、整体感知全体朗读全文,找找“我”是用怎样的方法来“窃读”的,试着用一两句话分别概括出来。如:(课件)①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第3段)②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第4段)③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第5段)④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第6段)⑤以雨天避雨为借口(第7段)⑥饥肠辘辘(第8段)⑦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第9段)总结:作者童年时代真是煞费苦心,想方设法地去阅读那些名著。(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更能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更能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更能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三、品读赏析通过刚才的概括大家知道了作者小时候想出了许多方法来“窃读”。那么有谁能很快找出课文中集中体现作者窃读时心情的语句呢?(“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窃读”伴随着一种复杂的感受。你能从文中读出作者窃读的苦与甜吗?小组合作从课文中找一找相关句子,划一划,读一读,一会儿与大家交流。(生自由读,划。)交流:(课件)谁先来交流窃读的滋味?生:老师,我想交流窃读的苦。(一)苦:1、“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a.请你迅速找出表示动作的词。b.从这一系列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