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三号字体)VIP免费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三号字体)_第1页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三号字体)_第2页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三号字体)_第3页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教学设计——以《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为例老河口市高级中学黄元玉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及各部分内容简析本节教材作为本章也是本教材的最后一节,地位尤为重要。教材前两章以及第三章前两节内容主要是建立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分布和危害性的科学认识,培养对灾害地区和灾民的同情与援助的人文精神。而本节内容则是培养学生临危不惧的自救与互救能力,是将学习最终落实到实践的过程,使他们学习到对生活、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包括三方面,灾前准备——防震准备,准备是灾害中自救与互救的物质基础;灾中应急——避震,重点是在不同场所如何避震,对于地震中的道德法则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教师要正确引导;灾后救助——震后自救与互救重点是自救方法和互救原则。其中震前的具体准备工作(包括物质准备和思想、技能准备)和震后救助的具体方法是难点。第二部分内容同第一部分模式一样,是洪水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第三部分为阅读部分,介绍了龙卷风、台风、滑坡、泥石流等几种自然灾害的自救和预防。(二)课标要求以一两种自然灾害为例,列举适当的应对方法与应急措施。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自防自救知识非常感兴趣,但知之甚少。尤其是对自然灾害少发区的学生来说,没有真正经历自然灾害,对灾害的认识只是停留在书本或新闻报道中,感性认识还不足,缺乏自然灾害中自救与互救的经验和能力。三、教学思路设计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理念----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地理素养主要包括:掌握地理知识的素养、运用地理技能的素养、获取地理信息的素养、探索地理问题的素养、关爱乡土的素养、关爱全球的素养、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素养、关爱祖国的素养、学会生存的素养、学会学习与合作的素养等。因此,地理教学的成败就是看是否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素养。《地理新课标》指出:地理知识的学习应作为认识现实世界,适应未来生活的经验准备;多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来具体认识和理解;地理教学应该生活化,突破课堂教学空间,开放地理教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很多知识以及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都在不断变化中。因此,在教学中,不能讲“死”知识、“死”讲知识,更不能把知识讲“死”;要把课堂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做到让学生会学、乐学、学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少一些教学预设,多一些知识生成,让课堂充满活力,切实落实三维目标的达成。1为了贯彻落实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及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本节课教学将以《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为例,采用高效课堂模式,利用学案导学,通过五个环节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关爱祖国、学会生存、学会学习与合作以及探索地理问题的素养,尤其是让学生学会生存,用知识呵护生命。本节课教学流程如下图: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震前准备内容、震中避震措施和震后自救与互救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以及避震与救助演练,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地震中自救与互救的基本技能。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防灾意识,认识自救与互救的内涵和重要性培养对灾害地区和灾民的同情与援助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理解并接受地震灾害中的道德法则。五、教学重点、难点1.震前的具体准备工作和震后救助的具体方法2.认识并掌握地震灾害中的逃生常识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实践演练法,多媒体辅助。七、教学准备1、对学生进行分组,便于小组合作探究的实施。2、准备“纪念汶川4周年”、“地震模拟声效”、“地震前兆”等视频,创设好课堂情境。3、编写导学案。4、制作多媒体课件,将课堂各环节衔接起来。八、课时安排1课时九、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或学生)]: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地底的一次震动,震动了中国,震动了世界。那一幅幅撕心裂肺的场景,那一个个肃然起敬的身影,仿佛还在眼前。这一刻,让中国人用一生都无法忘记。2情景引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点评整合提高学案导...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精品文库+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中小学课件教案小学资料大全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