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拉萨的天空》教学案例一﹑教学课题本课学习活动,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借助图片﹑歌曲营造情境,帮助学生体会﹑领悟拉萨的美。在领悟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发现﹑感受﹑赞颂美的能力。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通过学习,能用有效利用互联网进行搜索、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体会作者热爱拉萨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二﹑教材分析《拉萨的天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7课,这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表达了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课文的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对拉萨天空的描写细致而且形象。如:对天空的蓝,用“湛蓝”、“透亮”、“清水洗过”、“纯净”、“明洁”等词语描述,作者用生动形象的文字将拉萨天空之蓝再现在人们的眼前。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课文第一自然段是总起段落,第二至四自然段分别从三个角度赞美了拉萨天空的蓝,理清文章写作的顺序。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纯净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拉萨的风景图片,郑钧的歌曲《回到拉萨》,多媒体教学课件课件。四、教学方法本课学习活动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图片、歌曲等音像资料营造情境,帮助学生体会、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领悟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发现、感受、赞颂美的能力。五、教学过程㈠、图片导入,整体感知。⒈揭示课题。同学们!知道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是什么形状的么?为了方便大家看清中国地图的全貌,请将地图缩小。老师游览过许多地方,去过秀美的江南,到过豪情的塞北,(边说边指投影上地图上的位置)然而有一个地方,至今令我神往,却一直没有机会去。(指到拉萨所在地)——它在我国的最西部,海拔最高,也离天空最近的地方,它就是我心中的圣地——拉萨。今天,老师有幸和同学们一起走进拉萨,用心去感受拉萨的天空。板书课题:7拉萨的天空。(齐读)⒉从古至今有很多赞美拉萨的歌曲,请同学们搜索一下有关拉萨的歌曲,你认为哪首歌最动听?拉萨能成为老师乃至全世界亿万人心中的圣地,一半的功劳在拉萨的天空。请你闭上眼睛,听闭上眼睛听一听郑钧心目中的拉萨是什么样子的,教师点击在线试听郑钧的歌曲《回到拉萨》,你都看到了怎样的画面?⒊学生互动交流。⒋教师总结,过渡:想不到同学们的想象力如此丰富,只是听一遍郑钧的歌曲就能带给你无限的遐想,那么拉萨是否真的和同学们想的一样呢?请同学们搜索一下关于拉萨的图片,看看它是否是你心目中的拉萨。原来拉萨是如此的美丽,同学们喜欢拉萨么?你还想了解拉萨的哪些地方?下面请跟着老师一下走进《拉萨的天空》这篇课文,深层次地认识拉萨,感受拉萨的美丽。㈡、初读课文。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⒉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一共有5个自然段,教师分组训练朗读,哪一组举手多就请哪一组。指名小组读,评价。⒊大家喜欢拉萨的天空吗?那老师请你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多读读,体会体会你为什么喜欢这一自然段。㈢、交流反馈。⒈学习第一自然段⑴、请喜欢第一自然段的同学把第一小节读给大家听。⑵、这自然段告诉我们拉萨的天空是怎样的?(湛蓝、透亮)(板书:湛蓝透亮)什么是湛蓝、透亮?⑶、发现没有,这是一个比喻句。那么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拉萨湛蓝透亮的天空比作清水洗过的蓝宝石)。洗过的蓝宝石是什么样的呢?(也是湛蓝透亮的)。我们来看看。⑷、这个句子你会读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课件展示: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教师点评:在你的朗读中,老师看到了蓝宝石,但还不够湛蓝、不够透亮,这宝石是用清水洗过的吗?(重读“清水洗过的”)再指名读。⑸、为什么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呢?告诉大家,这和拉萨的日照时间长有很大的关系呢,因为拉萨是有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