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材分析:(一)单元解读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的第一单元安排了三篇课文:《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和《庐山的云雾》。这些课文介绍的都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让人流连忘返,令国人引以为豪。如果让我给这个单元定个主题,我想应该是“祖国山河赞”。(二)文本解读《庐山的云雾》是本单元的第三课。这篇散文紧紧扣住“千姿百态、瞬息万变”这两个关键词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庐山云雾图。全文层次分明,总-分-总的叙述方式适合刚刚接触习作不久的三年级学生掌握。第一自然段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第二自然段通过庐山山头的云雾、半山的云雾、山谷的云雾和遮挡山峰的云雾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把庐山云雾写得十分形象、美丽。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又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奇幻景致。前“领”后“述”的写法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色,这两个自然段就采用了相同的构段方式,即“总-分”结构。它们是课文的重点段,也是学生语言积累、情感体验和习作训练的重要凭据。在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用“流连忘返”一词,表达了对庐山云雾的赞美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文章情景交融,文质兼美。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2.品味比喻,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走进庐山云雾奇妙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3.学习“总-分”的构段方式,结合第三自然段练习仿写。4.用“流连忘返”练习说话。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美,这也是重点中的难点;认识“总-分”的构段方式。教学过程:一、复习生字词语,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中有几个四字词语我们来读一读。变幻无常腾云驾雾千姿百态云遮雾罩瞬息万变一泻千里四蹄生风流连忘返二、品读二、三两段,学习写法(一)初读,抓特点1、师:在这些词语中,有两个词语十分准确地概括出庐山的云雾的特点。老师相信同学们通过用心读书,认真思考,也准能找到这八个字。2、生读书,汇报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板书)同学们你们看,“千姿百态”这个词,姿前面一个千,态前面一个百,说明什么?(表示姿态很多)(二)再读,悟写法1、为什么说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第二节。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二节,想想课文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哪几种姿态呢?你最喜欢哪一种姿态的云雾,选一种读给你的同桌听,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中写的景象。2、学习第二段:(出示)3、全班交流:(1)谁愿意把你喜欢的云雾姿态读给全班听。(2)结合师生评议,课件演示,引导想象,从而指导朗读。A山头(1)平淡:a\你找到了第一种姿态,你为什么喜欢山头的云雾?预设1:白色绒帽柔软,很美,你从哪里感受到很美呢?预设2:(对呀,教师动作演示(一团团,很浓、很密)又浓又密的一团团聚在一起的云雾就像是白色绒帽。你喜欢这样的云雾吗?你来读(指名读)评价:多新奇啊!你也来读。(指名读)喜欢这种云雾的同学一起读。(评价:这美丽的云雾永远的留在了你们的心间。)过渡:你还喜欢哪一句,我们继续交流。(跳到第二自然段)B山腰:你为什么喜欢这样的云雾?(1)说得出:一条条玉带(长长的、细细的、软软的、窄窄的)多美呀!(指名读)师引导:一阵微风吹来,这又长又细的云雾怎么样了?(教师动作演示)你来说?(预设1:没有了。对呀,它消失的无影无踪了。预设2:飘起来了,对呀,就像仙女身上柔软的绸带,多美呀!女同学一起来读。(评价:真惹人喜爱啊!好像天上的神仙一样)师:谁来说说,你还喜欢哪句?C山谷你为什么喜欢?(像茫茫的大海)(大、无边无际、辽阔……)预设1:很大,老师送你一个词壮观!读出这种感觉。预设2:对呀,就把你这种感觉读出来。多么神奇!谁来赞赞他呢?你们绘声绘色的朗读,真让我感受到庐山神秘的色彩。过渡:还有一种云雾的姿态,也能给我们带来有这样的感受?谁来读好这句话。D山峰(像块大幕布把整座山峰都给遮挡住了)男同学让我们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