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学具操作的实效性内容提要学具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但是在实践中存在实效不强的问题。如何提高学具使用的实效?通过实践研究,我们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学具准备要充分,要给学生选择学具的空间;学具操作要求要明确;学具使用要根据学生实际;学具操作要与思考结合;多一些主动性操作,少一些指令性操作;学具操作后归纳要到位。关键字:数学教学,教学改革,学具操作,智能培养,操作能力,教学手段,年龄特点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加强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活动已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皮亚杰指出:“认为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在教学中仅靠语言而忽视动作的做法是错误的,尤其是年幼的学生理解算术知识和几何更需要动作。”赞可夫甚至把操作能力列为智能培养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重视操作活动,用操作活动启迪思维,使思维在操作中得到发展。由于操作活动的需要,学具伴随着教材进入了课堂,学具的使用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学具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学具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但是因为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也经常听到老师们的抱怨:“每次学具操作,学生总在七手八脚地玩,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既浪费了时间,又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如果说学具操作浪费了课堂时间,只能说明教师没有正确处理好学具的运用,对学具的如何应用“备课”不够,经验不足。那么,如何使学具操作成为课堂所必需的,学生所必要的,如何提高数学课堂中低年级学生学具操作的有效性呢?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点我的看法。一、精心挑选适合教学内容的学具在数学操作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材料(也就是学具)是否适宜,直接关系到他们参与操作的兴趣,探索与操作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围绕操作活动的目标,遵循数学知识内部的逻辑性,把教师的教学意图和要求融进活动中,充分挖掘学具本身的潜能,使它能发挥最大的功效。1、依据教学意图选取学具。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因为学具没有选择好而出现操作无效的现象”,虽然上课老师百般引导,但还是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我们教师在选择学具时要依据教学意图,真正让学具操作为课堂教学服务。例如:在教学“四边形的认识”时,我的教学意图是:先让学生用小棒拼四边形,让学生在拼的过程中感知四边形边和角的不同特征,然后让学生根据四边形边和角的不同对四边形进行分类。但是在操作活动时,我发现学生拼出来的四边形各种各样,从而导致反馈时学生分类的标准也是各种各样,而且都是我所没有预设到的,整个教学过程让我无法控制,当然也就没有完成我的教学意图,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课后,我反思了整个操作过程,觉得是操作学具(小棒)没选择好。因为要使学生能顺利地按照四边形边和角的不同进行分类,那么拼四边形的小棒必须有一些要求,如有些小棒要一样长的,有些小棒不要一样长的,不能随意地想用哪根就哪根。经过反复推敲,我引导学生挑选了2根6厘米、6根10厘米、1根14厘米长的小棒作为学具进行操作。经过选择后的学具,学生拼出来的四边形有:四条边都相等的、有对边相等的、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有两个角是直角的……在这基础上让学生分类,学生都能按照四边形角和边的不同进行分类,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这样的学具选择使学生的思维有目标、操作有方向,使学生能够准确地、全面地认识和掌握新知,学具操作真正发挥了作用。2、根据使用要求自制学具。虽然我们现在都有配套的学具,但是有些学具在实际操作中并不能发挥很好地作用,有些学具因为太小而不能让学生得心应手地进行操作,因此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自制相关的学具,有利于提高学具操作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如在学习“认识钟表”时,我们需要让孩子利用钟面去拨一拨、认一认,但是配套的钟面很小,刻度不是很清楚,学生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因此我让学生自制了一个钟面。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