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文本解读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中学李敏文本解读分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两大块。《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分别为:重点:引导学生抓住生死选择因人而异的矛盾进行思考,形成正确的生死观难点:在文中多处的正反对比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思考。这样的设定是基于以下的考虑:一、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由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它是教材中举足轻重、关键性的、最重要的中心内容,是课堂结构的主要线索,掌握了这部分内容,对于巩固旧知识和学习新知识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将《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抓住生死选择因人而异的矛盾进行思考,形成正确的生死观”有这样几点依据:1.专题目标苏教版的编排是分专题的,《记念刘和珍君》是“直面人生”这个专题的最后一课,专题目标中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并追求人生的重大问题,养成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而本课重点的确定与之一脉相承。同时也是对之前的两篇课文《报任安书》、《渔夫》的教学重点的呼应。2.教学目标新的课程标准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为教学目标。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并把课程标准、教材整合起来,才能科学确定教学重点。而本课的教学目标中“知识与能力”方面的目标之一是“抓住生与死选择因人而异的矛盾,体味悲与痛的激情文字”。脱离目标的重点是无源之水,会导致课堂的错位甚至枯竭。3.教学内容如果说教学目标是确定重点的根本那么深入钻研教材,弄清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则是确立教学重点的基础。《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刘和珍们是年轻的学生是一个个可爱的生命,死亡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但在大义面前,在民族的尊严面前,他们被迫选择死亡,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而鲁迅先生也是抓住这一主要内容生发感慨,形成思考的。4.学生实际处在和平年代的学生,物质生活条件丰厚,他们要么无从面对逆境甚至生死的考验,要么视生命为儿戏,缺乏健康的生死观。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然明白生与死都有其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本课的写作对象是和学生年龄相仿的请愿的大学生,应该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二、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教学难点,即是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本课教学难点确定为:“在文中多处的正反对比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思考”是基于以下几点的考虑:1.教材难度大,难点覆盖面广教材本身从内容、形式到语言都有难易之分。抽象的、宏观的内容难度就大;具体的、与学生生活距离小的,难度就小些。形式有单一的,也有复杂的。语言有艰深晦涩的,也有明白易懂的。而鲁迅先生的文本一向是学生难啃的骨头,《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有着很多难以理解的句子,无论情感的表达还是语言都较为晦涩。这就需要我们明确难点,集中突破。而这个难点的确定涵盖了方法、内容和情感,覆盖面广,解决了它,就解决了全文的一大半问题。2.解决策略起到指挥棒作用本次课程是以问题为主导,文本成为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小组的核心问题是:“生死选择因人而异的矛盾”,。而我负责的一块是用“正反对比的核心章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选择了对比较多,效果明显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在教学难点中提到正反对比,正是这一策略的体现。3.对文本深度的挖掘一堂没有难点的课是平面化的,上得再热闹也是寡味的。我们发现已学过的知识在对学习新知识时,会起干扰作用,因而在已知向新知的转化中,学生的注意力常常集中到对过去概念、原理的回忆上,而未能把这些概念、原理运用于新的学习之中,反而成为难点。正反对比章法的效果在学生以往的知识储备中就是突出作者的情感。难点中不仅突出作者的情感,还拎出了作者的思考,这层思考既是文本的灵魂,又可以拓展学生对正反对比章法的认识。基于以上种种考虑,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在实际教学中还要注意以感受作者的情感,探讨作者对生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