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关系数学备课组向以钰总是有学生问:老师,初中数学知识高中有用吗?高中数学以初中为基础。高中所需要的一些基本技能,如整式、分式、根式的概念及运算,在初中的基础上加以熟练运用。高中数学是初中的提高。一些概念在初中有所涉及,在此基础上加以提炼、升华,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例如,初中的方程、不等式,在高中则统一于函数的知识结构之中。又如初中平面几何在高中则推广到空间。同时,高中数学增添了初中学生囿于年龄及知识量所限所没有学习的内容,以及与高等数学衔接的内容,例如概率、统计。高中数学与初中比较,有三大特点。一是坡度陡。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学生就很不习惯,集合是一个抽象概念,接着的函数概念更为抽象,函数的性质:定义域、值域、函数关系,单调性,奇偶性,最大最小值等等,均提高到抽象的理论高度。这些无疑形成一个较陡的坡度,需要学生快速适应和跨越。二是节奏快。初中内容少,停留时间相对较长,慢工出细活。高中则不然,一个概念拉着一个概念,一波未平又起一波,让人应接不暇。如果还是按照初中套路,慢腾腾地学,磨噌噌地做,当你还在沉舟侧畔时,却“轻舟已过万重山”。三隐患深。进入高一后,学习努力的学生,看起来能与老师同步,考试成绩尚可但是到了高二高三回头看,发现问题多多。为什么?因为高一数学内容的内涵与外外延很深刻很广泛,具有隐患性。学生学习时往往是浅尝而止,没有深入地去挖掘,因此进入后继学习时,遇到陌生环境就会感到迷茫,甚至不知所措。如何学好高一数学,为整个高中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换言之,如何搞好高中与初中的衔接?首先要明确衔接的重要性。高一教材的安排,其实隐藏着玄机。第一章《集合》是用来温故知新、用来衔接的。集合是新瓶,装的全是旧酒。方程的解集、不等式(组)的解集,全是初中的内容,用集合概念加以概括,新中有旧,旧中有新,形成了自然的过渡。其次要培养学习的自主性。要把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是自己要学,不是老师要你学,更不是家长要你学。克服了被动性,就有了主动性。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例如,初中时老师教我们怎样做我们就怎样做。而高中时老师教我们这样做我们还要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最后要提高数学的悟性与能力。琢磨出概念背后的东西,这就是悟性;找到了解题的方法、技能、技巧,这就是能力。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多做题,多总结,是非常必要的。功夫不负有心人。谁也不是天才,谁也不是神童。用心和刻苦,是通向成功的一条充满艰辛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