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雨》教学案例2011年十月份在我校的公开课活动中,我讲授了《秋天的雨》一课。《秋天的雨》是人教版三年级第三组课文中的第三篇课文,整组课文都涉及到古诗、叙事文、诗歌、散文等许多与秋天相关的文章。《秋天的雨》在作者笔下趣中见美,美中更见趣,这样交相辉映,给人带来阅读的享受。文章以散文的形式描写秋天的雨,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华丽活泼。课文以秋天的雨为线索呈现的场景繁多,内容丰富,句式多变,但结构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其总的特点就是美,特别适合朗读。因此确立了以朗读为主的教学思路,力求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去理解美,感悟美,创造美,从而学会欣赏美。根据教材特点,我以一个“美”字贯穿整个课堂。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美;通过扩展活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发现美。正如备课时预设的一样,学生们不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且能体会到秋天的美丽。可就在朗读理解比喻句时,出乎我的意料了。一个同学站起来对我说:“老师,我觉得作者把红红的枫叶比作邮票,确实很美丽,但我认为枫叶和邮票不像啊,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我心里想:学生在理解这个比喻句把谁比作谁的基础上,实际上是提出了本体和喻体是否存在相似性的问题,这一理解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于是,我对同学们说:“赵文博同学的问题提得很好。枫叶和邮票确实从形状上看不相像,那它们有声么地方相似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去好好地读一读这句话,谈谈你的理解。”同学们很认真地读起来,边读边思考,还不时地和同桌交流着自己的理解,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举了起来,迫不及待地想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时,赵文博同学又站起来说:“老师,这里比的不是形状,而是看见枫叶慢慢飘落,感受到天气的凉爽,知道了秋天的到来与邮票送来远方的信息,这两种相似的感觉来比喻的。”我竖起大拇指说:“你对句子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是深入到语言文字的精髓上,说得太棒啦!”“秋天是五彩缤纷的,谁能读出秋天的颜色之美呢?”我话音刚落,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举手。同学们有声有色的朗读,仿佛把我带进了美丽的秋天。我说:“同学们,你们通过自己朗读课文,感受到这么多,真了不起!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今后我们要向赵文博同学学习,学习他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精神,这样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此时,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在教学实践中,当我们拿着精心设计的教案走进课堂与学生对话时,学生往往会有意无意地给老师毫无准备的意外,这个意外就是课堂上的生成,面对新的生成,我们不应固守预设,而应该尊重学情,当好一个引导者,积极有效地进行调控,促进更精彩的生成,这就是新理念指导下老师应有的教学策略。在课文《秋天的雨》的教学中,面对“意外”,我把握住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让学生对句子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表面上,体会出作者比喻的精妙之处。教学中,我抓住一个“读”字,始终以读为本,读写结合,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积累。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了“秋天五彩缤纷的色彩”,语言文字生动优美、朗朗上口。结合课文特点,我以调动学生朗读兴趣为目的,采用了多种教学策略,使“以读为本”这一理念落到实处。具体做法如下:1、适时指导学生边读边想,在脑海中形成秋天五彩缤纷的美景表象,以想带读。2、巧妙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悟,以悟促读。如:在美读“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个句子时,我抓住表现动态的词语“扇哪扇哪”,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读,体会其中的轻柔美与动感美,进而读出其中的韵味。3、恰当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文中的美丽景色,以情助读。学生在多种形式、分层次的反复朗读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本段的文眼“五彩缤纷”一词的含义,领略到了五彩缤纷的色彩美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美,体会到了秋天的美丽和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不知不觉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共鸣,继而用美读的形式表达出来。为了让学生们再一次欣赏秋天的雨,欣赏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