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是【试论和谐社会下的教育平等】[摘要]教育平等是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题中要义。本文探讨了教育平等的概念以及目前我国在教育平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关键词]教育平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活力迸发、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是全面的、广泛的、深入的和谐,它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工程。而人自身则是通过教育达到和谐的,进而为社会的和谐创造动力。人自身的和谐程度决定着社会的和谐程度,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向;而人自身能否得到平等的教育,则直接关系到人自身能否实现和谐。(一)教育平等的概念教育平等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人类价值的基本尺度,也是衡量一个社会公正程度的基本标准。探求教育的平等,可以先从教育的不平等着手。因为教育平等是相对的,而教育不平等却是绝对的。1.原始社会的教育。在原始社会里教育是简单的和连续的。原始社会的个人是通过共同生活的过程来学习的。家庭生活或氏族生活,工作或游戏,仪式或典礼等都是人们每天遇到的学习机会;从家里母亲的照管到狩猎父亲的指导,从观察一年四季的变化到照管家禽,或聆听长者讲故事和氏族巫师唱赞美诗,到处都是学习的机会。2.斯巴达的教育。斯巴达社会分层非常清楚严格,最上层是斯巴达人,构成特权阶层或优秀公民;中间层是无政治权利的自由民阶级;最低层是奴隶。斯巴达教育是公民的特权,公民的权利很少扩充到其他阶级,斯巴达公民阶级是自我封闭的。3.中世纪的教育:等级制教育。中世纪的欧洲主要有贵族第1页共5页(包括高级教士)和农民两个阶级。贵族在家里或城堡中接受教育,而教会则垄断了正规教育并为封建统治服务,农民基本上无受专门教育的可能;中国的封建社会实行的也是等级制教育,如当时社会中官学关于入学资格的规定:“殊其士庶,异其贵贱”。4.西欧双轨制教育:学校制度的不平等。近代西欧社会明显的划分为上中下三个阶级。尽管普及的、义务的和公共的教育理想开始形成并已付诸实践,但是,这只是一个双轨制教育:劳工阶级只能受较低等的教育,中上层阶级才能接受中高等教育。5.现代社会的教育。努力实现教育机会均等。进入20世纪,世界各国几乎都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扩大教育机会,采用更为公平的招生和选拔的机会。但是,教育的不平等并未完全消除。从以上教育不平等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表现可以看出,教育的不平等与社会的不平等一样古老。但惟有正规的学校教育产生以后,教育的不平等才逐渐扩大,并成为被严厉指责和批评的对象。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教育平等的理想被逐渐付诸实践,教育不平等才逐渐有所缩小。那么,什么是教育平等呢。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指人们不受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信仰、性别、地域等的限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在事实上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它是伴随着一个社会的政治民主化程度向前发展的。“教育平等”就其含义来说,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但核心内容是指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即教育的平等和平等的教育。教育权利平等相对于经济和政治的平等,是“平等”的外延向教育领域的延伸,它的基础在于社会的政治制度,从质上规定了公民是否可能受教育;教育机会均等相对于不平等的教育,是“教育”内涵的深化,它的基础在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从量上规定了公民受教育的机会是否充分。教育平等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机会均等,即平等的教育。(二)当前我国教育平等面临的问题“教育平等”思想古已有之。自我国教育家孔子提出并实行“有教无类”,到近现代义务教育的大规模实施,二千多年第2页共5页来,人们从未放弃对“教育平等”的追求,但实际情况是,尽管人们在实践与理论中取得了许多成绩,“教育平等”却依旧似空中楼阁一般,可望而不可及。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96%以上的儿童都入学了,与1987年相比提高了十几个百分点,即文盲减少了几千万。这是教育平等的巨大成就。但是,仍然有一些值得高度关注的现象。1.区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