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抗菌药物的PKPK//PDPD研究基本理论研究基本理论•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简称PK):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力学过程及人体在不同生理病理状态下对这一过程的影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简称PD):药物作用机制与效能,由于抗菌药物作用于靶位的浓度无法测定,常用MIC和MBC代表药效学参数。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MIC、MBC)•MIC、MBC是指抑制(或杀灭)细菌的抗菌药物最低浓度,是抗菌活性的重要指标,可比较不同药物的药效强度。•1.2.抗生素后效应(PAE)是评价抗菌药物疗效的一个重要指标,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清除后,细菌生长仍然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由于(PAE)存在,使血药浓度即使低于MIC水平仍可持续存在抑菌作用。抗菌药物分类抗菌药物分类•根据抗菌药物的PK/PD,抗菌药物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依据依据PK/PDPK/PD抗菌药物分类抗菌药物分类时间依赖性与时间有关,但抗菌活性持续时间较长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度抗菌作用与同细菌接触时间密切相关时间依赖且PAE或T1/2较长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两性霉素B、甲硝唑多数β-内酰胺类、林可霉素类氟胞嘧啶碳青霉烯类、糖肽类、大环内酯类、唑类抗真菌药主要参数AUC0-24/MIC(AUIC)Cmax/MIC主要参数T>MIC和AUC>MIC主要参数T>MIC,,PAE,T1/2AUC/MIC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相关性模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相关性模式图式图我院常用我院常用(β-(β-内酰胺类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用抗菌药物用量如下量如下药物使用剂量建议用量美洛西林5g/次qd5g分2~3次给药哌拉西林/舒巴坦钠5g/次qd5g分2次给药头孢呋辛钠3.75~5.0g/次qd1.25g/次q8h头孢西丁钠4.0g/次qd1.0~2.0g/次q8h我院常用我院常用(β-(β-内酰胺类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用抗菌药物用量如下量如下药物使用剂量建议用量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6.0g/次qd3.0g/次q12头孢塞肟钠4.0g/次qd2.0次bid我院常用我院常用(β-(β-内酰胺类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用量如抗菌药物用量如下下药物使用剂量建议用量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4.5g/次qd2.25g/次bid头孢硫脒2g/次qd1g/次bid22、抗菌药物合理性分析、抗菌药物合理性分析•2.1每天给药次数不合理•β-内酰胺类、林可霉素类、磺胺类等。抗菌作用与同细菌接触时间密切相关,而与峰浓度关系较小,主要评价参数为:•T>MIC;AUC>MIC•临床上常见的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β-内酰胺类)用药末能做到1d多次给药.由于本类药物属于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半衰期较短(除头孢曲松外),疗效主要取决于药物与细菌接触时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而临床上β-内酰胺类药物几乎都将1d用药总量,以1次/d的方法应用,应该分2~4次给药,超过MIC的时间越长,即T>MIC越大,抗菌作用越好,在临床上,当40%~60%时间体内血药浓度超过了MIC,药物疗效达到最佳,故本类药物需一日多次给药。浓度依赖性药物浓度依赖性药物•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酮类酯类(新型大环内酯类)泰利霉素、两性霉素B等。其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度,而与作用时间关系不密切。可以通过提高Cmax来提高临床疗效,但Cmax不能超过最低毒性剂量,对于治疗窗比较窄的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药物尤应注意。•用以评价浓度依赖性药物杀菌作用的参数主要有:AUC0→24/MIC(AUIC);Cmax/MIC问题处方问题处方•盐酸左氧氟沙星0.3gbid•由于本类药物属于浓度性药物,在日剂量不变的情况下,一日一次给药疗效比一日多次给药疗效好,通常0.6gqd,但必须肌酐清除率﹥50ml/min.•使用注意:在幼年动物中应用本品可导致关节软骨病故18岁以下未成年患者避免使用•避免与制酸剂及含钙、镁、铝等金属离子的药物同用•妊娠期和哺乳期避免使用•偶可引起严重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肾功能减退或有CNS(中枢神经系统)基础疾病不宜使用,尤其是癫痫病史患者。•皮肤光敏反应时间依赖性且抗菌活性持续时间较时间依赖性且抗菌活性持续时间较长的抗菌药物长的抗菌药物•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等新型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特点:本类药物主要为抑菌剂,对细菌只有抑制其生长,没有沙灭微生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