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辅导的必要性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一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我们总能在报纸或新闻中看到初中生自杀的事例,为学习,为人际关系等等,并且有增长的趋势,这就说明现代学生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那么中学生主要心理问题体现那几个方面呢?一、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当今学生学习竞争十分激烈,尤其是毕业班。每一次大型考试,学生心里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会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为此焦虑不安。考试结果出来后,如果失败,情绪十分低落。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更焦虑,甚至失意。于是郁郁寡欢心里压力极大。从而导致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看书也无法集中注意力,有的还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极其敏感,甚至为此出现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甚至出现抑郁症状。二、人际关系不协调。有些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差生受到歧视,往往被孤立。由此很多学生常常感到到孤独、寂寞,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很多学生为了摆脱这些,他们开始在网络上寻求慰藉,于是网瘾少年产生,数据急剧上升,厌学人数也越来越多。三、对自己缺乏自信。由于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考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灰心丧气,失去自信心。成绩不好更为甚者。也会产生焦虑,甚至有抑郁情绪产生。四、早恋问题的困扰。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成绩开始下降。经过这次培训,我学会心理分析方法,冷静的分析了造成学生的这些不健康心理形成具体原因。一.学校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这块领地是个空白,尤其是农村学校更是盲区。由于应试教育还在横行,片面追求升学率仍然是教育者追求的目标。他们看重是学生的成绩,认为他们的职责就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根本不顾学生心理需求。对那些“不违章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学生则视为“差生”、“调皮”、“不规矩”。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因而出现心理问题。二.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盲点,忽视孩子心理需求,或者一无所知。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学生们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家族缺乏健康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三.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重视不够为了追求商业利益,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严重的是社会上的一些影视公共场所,为了追求票房价值,经常播放凶杀、淫秽等影视片,不少青少年中毒以后,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些黑网吧为利纵容未成年人进入网。这些都会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如果学校及社会不加以重视,问题学生会越来越多,而且更为严重。由此对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由此,作为教育者,应该肩负这一重任,用这次培训获得的知识及技能,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配合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尽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引导家长注意孩子身心全面发展。改变他们只重智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并劝导他们在家尽力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