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各拉丹冬,体会作者在描写壮美景观中所融入的情感。2.学习积累文章生字词,理清文章结构。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抓住重点,学习文中写景的顺序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积极关注环保,为保护美好生态做出自己的努力。长江之歌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啊,长江!啊,长江!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与挑战,今天,就让我们将目光聚集到祖国西部的雪域高原上,一起去长江的源头去探险吧!马丽华,山东济南人。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追你到高原》,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各拉丹冬位于青海杂多县唐古拉山乡境内。南北长50千米,东西宽30千米,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周围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千米,冰川130条。南北坡侧各有一条弧形冰川,南支姜根迪如冰川,尾部有5千米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北支冰川尾部有2千米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冰蘑菇、冰湖、冰钟乳、冰塔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1996年,马丽华从遥远的山东来到西藏,正如三毛痴迷于撒哈拉大沙漠一样,马丽华深情地眷恋着藏北高原的雪山草地。西藏这种自然和人文“秘境”,让马丽华产生了“审美眩晕”。马丽华的足迹几乎走遍了西藏的每一个角落。她曾自豪地写道:我所能谈及的西藏已被自己的目光注视过,已被自己的双脚接触过,已被自己的心灵感知过。多年的西藏游历,让马丽华有机会对自己的所到之处进行观察、欣赏、体验、记录,这段经历不经意间构成了她个人生命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马丽华说:从中提取的关键词,全都响亮而光彩。游记,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先游后记,亲见真闻。以叙述、描写见长,以叙述和描写为其基本表达方式;一定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考认识,不能纯粹是客观纪实的,否则就是历史资料,而不是散文作品。懈怠xièdài骤然zhòu蠕动rú黧黑lí棱角léng虔诚qián敦实dūn消长zhǎng演绎yì蜿蜒wānyán衰竭shuāi漫溢yì恭顺gōng裸露lù砾石lì劲旅jìng腈纶jīng熠熠yì安营扎寨:指部队驻扎下来。也比喻建立临时的劳动或工作基地。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非常雄伟浩大。接踵而至: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历历在目:远方的景物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现在眼前。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蠕动:指爬行的昆虫;泛指像虫类爬行的样子。熠熠:闪烁的样子。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大意。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见闻感受。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一(1):总写各拉丹冬的特点,交代时代背景。二(2-13):描写“我”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三(14-15):发现流水,抒发情感。一(1-4)交代作者到达各拉丹冬的时间以及介绍当地的地貌、海拔、气候条件,说明对“我”来说,这将是一次艰苦的旅行。二(5-6)介绍冰塔林的景色和“我”摔跤的遭遇。三(7-13)写“我”受伤后,在各拉丹冬的经历。四(14-15)各拉丹冬蕴育了长江,潺潺的流水给作者的旅行带来一丝神圣的色彩。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以什么为顺序?以什么为线索?全文以时空为顺序。以作者跟随摄制组探险的两天行踪为线索。(去了哪些地方?)各拉丹冬山脚下草坝子上冰河上的砾石堆冰塔林冰山脚下冰塔林冰窟冰河之间的砾石堆自读课文,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