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省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编制提纲XX县区农业和农村工作“十二五”规划编制提纲近年来,XX县区委、市政府在XX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和农村民生工程建设,把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的重要工作来抓。2009年,我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2.62亿元,同比增长7.59%;农民人均纯收入5564元,同比增长8.31%,一、基本情况XX县区位于XX省东北部,南北长70公里,东西宽50公里,是“景婺常”“昌德”和“上德”三条高速金三角,素有“金山”、“银城”、“铜都”之美誉。境内群山连绵,峰峦重叠,最高点是东部的三清山玉京峰,海拔1816.9米,最低点为西北部泗洲镇蓝村附近,海拔32米,地势相对高差1784.9米。全市山地占44%,丘陵占33%,低丘岗地约占23%。XX县区地处乐安河上游,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气候,年平均气温17.2℃,极端最低气温—9.6℃,最高气温40.7℃,无霜期258天,年降水量1853mm。市内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782座,其中水库88座。万村乡渡头温泉资源十分丰富,地表常年水温27℃左右,出水量为27升/秒,可开发温泉养殖面积900余亩。市内土地资源相对数量较大,但山多耕地少,林地资源丰富。全市土地总面积210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2656亩,其中水田172552亩,旱地20104亩,水浇地478亩。1XX县区辖6个镇、6个乡、1个开发区,共109个行政村。200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1.7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1.93万人,占总人口的70.75%,18-60岁农业人口13万人。“十一五”期间,XX县区委、市政府和农业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XX市文件精神,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在继续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立足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第1页共10页产品,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农民走专业化、基地化、科学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的道路,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一)“十一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绩1、农业经济总量显著增长,农民收入逐年增加。2003年全市农业总产值7.02亿元,2009年达到12.62亿元,年均递增8.89%,其绝对值在不断增加,是支撑XX县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农民收入逐年增加,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28元,2009年达到5564元,年均增加10.15%。2、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多点支撑局面初步形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适当调减了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近年大力发展经济价值高的蔬菜、瓜果和优质稻,积极发展产业关联大,附加值高的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十一五”期间,苗木花卉、蔬菜等产业异军突起。3、培育形成了主导产业。在粮食生产上,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粮食优质率达到90%以上,并通过普及推广高效实用技术,确保在调减粮食面积的同时保证粮食安全。在经济作物上,2坚持以“市场畅销、效益显著”为原则,大力发展高效作物,并通过正确引导,使之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格局。目前,优质稻、油茶、毛竹、蔬菜、苗木花卉、生猪养殖、茶叶、水产养殖等成为了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同时,中药材、吊瓜、特种养殖业等也不断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4、特色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我市不断提升改造传统产业,着力培育后续支柱产业产业群,在木材深加工、竹压板加工、山茶油、花卉苗木种植、家具家私、生态旅游等六大林业产业集群的辐射、带动下,全市已有2万余群众投身非公有制林业开发,其中造林面积在50至100亩以上的开发户近1000户,造林面积超过1000亩,投资规模超过100万元的林业大户达30户,2009年全市实现林业产值达3.2亿元。同时,通过构建多元经济支撑体系,坚持传统产业改造与培育新的优势特色第2页共10页产业相结合,各乡镇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已具雏形。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了以银城、黄柏为苗木花卉种植基地,新岗山、万村、黄柏、绕二及泗洲为优质稻生产基地,龙头山、万村、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