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全区慈善工作调查汇报与全区文化执法半年工作总结汇编全区慈善工作调查汇报通过调研了解到,XX年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提倡和推动下,各级慈善组织的积极努力下,社会各界的广泛参加下,慈善事业在我市迅速进展,共募集善款5.9亿元,投入慈善资金4.3亿元,广泛开展了助医、助学、助老、助残、助困和赈灾等活动,救助困难群众25万多名,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一、取得的成绩(一)慈善组织不断进展。市及各市区共成立慈善总会8个,成立镇(街道)慈善分会73个,配备了工作人员,保障了工作经费,形成了市、县、镇三级配套联动的慈善组织网络。在大力加强慈善专业工作队伍建设的同时,注重进展慈善义工队伍,共注册义工600多名。制定了《市慈善总会慈善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法律规范了对善款的接收和使用,并积极配合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大力推行慈善信息公开,及时、真实地向社会公布善款的接收、管理和使用情况以及向捐赠人反馈信息的情况等,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切实保障公众知情权,努力打造“透明口袋、阳光慈善”,不断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度。(二)善款募集卓有成效。一是创新慈善基金募捐模式。XX年“慈善月”期间,我市在全省率先实行企业认捐慈善基金的募捐新模式,慈善认捐企业“一次认捐、逐年付息”,使慈善组织有了稳定的善款来源。当年全市企业认捐慈善基金16亿元。截至目前,全市各级慈善组织共接收基金利息2.2亿元。二是坚持开展“慈心一日捐”活动。XX年以来,全市各级慈善组织累计募集善款2亿多元。三是做好第1页共12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特大自然灾害善款募集工作。特别是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市各级慈善组织第一时间向全市发出倡议,共接收赈灾捐款1.31亿元,赈灾物资折款561.48万元,有力支援了抗震救灾工作。此外,我市还组织开展了“送温暖献爱心”、“爱心捐款”以及义演、义赛、义拍等多项活动,有效拓宽了募捐渠道。(三)救助活动丰富多样。一是开展慈善助学活动。实施了特困高考新生救助和“亲情民政·关爱学子”项目,全市共投入助学款3688.97万元,救助特困高考新生5600多名、在校特困学生1.1万多名,实现了我市对特困学生救助的全覆盖。二是开展慈善大病救助活动。对低保家庭、低保边缘家庭和因病造成实际用于日常基本生活消费支出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20%的贫困家庭大病患者,根据应助尽助的原则实施救助。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共投入救助款1.02亿元,救助大病患者3万多名。三是开展救助建筑业农民工“关爱行动”。市慈善总会联合威建集团开展的“关爱行动”,打破了“属地救助”的惯例,使外地来威务工的建筑业特困农民工也能在我市得到救助。XX年以来,共发放救助金211万元,救助建筑业特困农民工1700多名。XX年,该项目被评为我省慈善领域最高奖“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此外,我市还积极组织开展了慈善助老、助残等救助项目,共支出善款3917.94万元,救助贫困老年人、残疾人9.4万多人。二、存在的问题(一)全社会的慈善意识还不强。政府对慈善工作的公益宣传、政策引导还不到位,慈善信息公开力度不够,群众对慈善工作的了解不多,对捐款的使用、去向存有疑虑,参加慈善事业的热情不高,制约了慈善事业的进一步进展。(二)慈善立法和组织建设还有待加强。目前作为国家层面还没有一部专项的“慈善事业促进法”,现行的几部慈善法规不足以法律规范、保护和促进慈善事业进展。从我市的实际情况看,目前慈善工第2页共12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作主要依靠行政力量运作,慈善组织行政色彩过浓,管理模式传统,专职和志愿工作者的人员规模小,不利于推动慈善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三)慈善募集和救助还存在薄弱环节。善款募集方面,募集方式单一,规模较小,日常主动捐款较少,主要靠大型捐款活动和企业认捐,而受前期经济危机和其他因素影响,部分企业的认捐承诺没有完全兑现,慈善基金利息的收缴难度较大,截至XX年底,全市尚有2.2亿元未能收缴到位。另外,部分中央和省驻威企业既未参加省里又不参加我市的“慈心一日捐”活动。慈善救助方面,定项捐助程序繁琐,审批过程偏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