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未学“先知”,教师该如何应对——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经验的一些思考【摘要】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中,我们频频遇到学生的未学“先知”现象。介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理特点,这些“先知”存在着许多不同水平。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往往以一些自以为正确而实际上错误的方式去应对,如:不顾学生当前的学习经验,让学生明知故问;又或者教师为了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摒弃了带领学生深度学习思考,从而导致了学生认知的不完善。本文中,我试图以直面结果、找准起点;顺水推舟、完善认知两大方面来探讨教师该如何应对小学数学低年级学生未学“先知”的现象。【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经验数学策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含知识经验和学习操作探究经验)。”“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实施中,我们屡屡遭遇这样的尴尬:有时刚刚导入新课,学生就高声喊着“我早就知道了”;有时兴致高昂的引领着新课,学生却提不起劲来;有时话刚开了头,学生就迫不及待把后面的内容讲了出来;有时满以为学生都会了,可是做起作业却又错误百出……面对学生的这种未学“先知”现象,我们教师不可谓不头疼,有时甚至害怕学生的未学“先知”现象。我们曾经为了营造课堂的效果而忽视学生的这种“先知”,对学生的已知经验视而不见,硬生生地把学生给拉回来,从头教起,从零学起;也曾为了尊重学生的知识经验,省去了苦苦求索的过程,摒弃深入学习的大好时机,直奔练习。这些做法看似尊重了学生的发展,但事实上都导致了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的效率也不高,更枉论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样的学习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学习,这样的学习也必然影响到后面知识的获取。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是一个以学生的感知体验为主的课堂,是一个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得到提升的过程,是数学思想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渗透。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处理未学先知现象呢?下面我就从两大方面来谈一谈小学数学基于学生学习经验的教师应对策略。一、直面结果找准起点(一)认清“先知”随着现代信息的高速发展,孩子们的信息来源很丰富。耳听偶得、网络检索,在某些新知识教学之前,学生已经对其有了零星的、一知半解的、甚至是透彻的认知。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必须要接受现实,勇于面对学生的“先知”,并能准确的判断学生在课中的“先知”达到了何种程度。小学数学论文2低年级学生普遍有爱表现的现象,这也导致了他们往往知道了一点知识就会大声说出来。但是到底知道了多少,这就要靠我们教师去仔细分辨。学生的“先知”可分为以下三种程度:第一种称之为:实为不知。这一类情况里孩子们嘴里往往大声喊着我知道了,但其实并不知道,或者只知道一些皮毛;第二种称之为:知之甚多。这一类情况里大部分学生确实已经掌握了新知,并且知之甚多,甚至基本上全部掌握;第三种称之为:一知半解。这一类情况里一部分基础好的学生已经有所了解了,可是还有一部分基础差的学生一点儿都不知道,他们只是滥竽充数。面对学生的不同“先知”,我们教师要仔细分辨,才能找准学生的真实起点。【教学片断1】“三年级上册《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的教学片断师:“同学们,你们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吗?”生:“认识。”师:“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他们有什么特点?”(突然间课堂安静了下来,只有几只小手还举着,并且学生的回答并不是十分自信。)生1:“长方形是长长方方的。”生2:“正方形是正正方方的。”师:“说得很好,还有补充吗?”生3:“正方形的四条边是一样长的。”生4:“长方形上下两条边是一样长的、左右两条边也是一样长的。”(课堂又再一次安静了下来,学生不知道还有哪些特点是他们所没有发现的。)师:“为什么长方形、正方形的都是端端正正的呢?”有几个孩子举起了小手。生:“因为他们的角都是直角。”……【教学片断2】“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口算》”教学片断师:“把60张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