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导入1、了解作者和背景2、把握思路和内容3、读准字音和停顿4、读出语气和感情5、反复朗读能背诵文言文诵读的一般过程:杜牧阿房宫赋自学目标1.了解赋体散文长于摹写、注重铺陈、善用比喻等文体特色。2.了解本赋内容:借秦败亡以讽喻时政。3.积累文言虚词、实词、句式等知识。陕西省骊山关于阿房宫题解关于阿房宫阿房宫是秦始皇称帝时修建的皇宫。位于今西安市西郊赵家堡和大古村之间,据说里面能容纳上万人,还能竖立五丈高的大旗杆。想像昔日之规模,实在使人惊叹不已!阿房宫的修建一方面是要显示皇帝的威严,另一方面为了容纳更多的人进行朝拜。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大业中,每征服一国,便在京城咸阳北坂仿照其国宫殿重新建造,称为"六国宫殿"。秦始皇一次就把各地的12万领主和富商大贾迁徙咸阳,昔日咸阳宫殿林立,人口急增。但是咸阳南临渭水,北靠高原,无发展前途,于是秦始皇便向渭河以南的广阔平原拓展。公元前212年,他征发70万刑徒,在西周沣镐附近兴建阿房宫前殿,谁知,前殿尚未竣工,秦始皇便死去。他死后,秦二世继续营建。相传,阿房宫大小殿宇共700余所,一天之中各殿气候不尽相同。秦始皇生前,把从六国掠夺来的珠宝、美女深藏宫内。秦朝末年,项羽火烧阿旁宫,据传大火三个月不熄,加以两千年来的风雨洗礼,今天的阿旁宫仅保存一处建筑夯土遗址,东西长2500米,南北长1000米,高20米,占地26万平方米,当地人称"始皇台"。文体知识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它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起来,《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到汉代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赋者,铺者;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它铺陈文采,描写事物,以抒写情志,重视辞藻和押韵,以铺陈、对比、对偶、夸张等传统技法为主,文章显得整齐和谐,清新流畅而又具有磅礴的气势。“赋”作为一种文体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是赋的渊源。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战国)→汉赋(汉)→骈赋(六朝)→律赋(唐)→文赋(宋)几个阶段。杜牧对赋这种文体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赋由骈俪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历代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人称“小杜”,以别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并称为“小李杜”。文学创作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成家。特别是在“赋”这种文体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的进程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唐宋古文运动”中自觉地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形成了区别于“汉赋”、“骈赋”和“律赋”的独特文体“文赋”。背景介绍:唐敬宗李湛十六岁即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的灵药,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哀而不鉴,最终只会落得“后人复哀后人”的结局。《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杜牧年仅23岁。本文的生字词缦回màn不霁何虹jì妃嫔媵嫱pínyìngqiáng焚椒兰jiāo辘辘lù杳不知yǎo尽态极妍yán掠摽piāo鼎铛chēng迤逦yǐlǐ锱铢zīzhū架梁之椽chuán在庾之粟粒yúsù横槛jiàn呕哑ōuyā参差cēncī囷囷qūn鬟huán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毕:完了,结束。一:统一;词类活用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六国覆灭,天下统一。四川山林中的树木被砍伐一空,阿房宫殿得以建成。(它)覆盖了三百多里地,几乎遮蔽了天日。骊山、北、西:词类活用从骊山的北面建起,曲折地向西延伸,一直通到咸阳。渭水和樊川,浩浩荡荡地流进了宫墙。构:动词,架木做屋,引申为建筑古:趋向今:行走讲析课文五步一楼,十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