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陈水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在面对困难时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坚持不懈的精神,同时也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学习重难点:1、复述故事情节,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3、学习本文关于行动、心理描写的内容及作用。教学方法:1、创设情景法2、朗读指导法教学课时:2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检查1、导课2、记叙文的六要素3、并复述课文内容二、课后练习题1,复述课文内容。4、勾画出文中标志时间变化的语句。5、按时间顺序再次复述课文内容。三、课后练习题2、体会作者心理变化。6、分析“我”的心理变化过程,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变化?作者感悟到了什么?7、分角色朗读文中的精彩段落,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感情。四、拓展延伸8、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哪个?为什么?9、父亲为什么让“我”自己走下悬崖,而不是上来救“我”?你同意父亲的这种做法吗?换做是母亲呢?10、用父亲的口吻再次讲述故事吗?五、升华主题11、再次说说你对标题的感悟,想想,能给本文换个标题吗?12、生活中,有这方面事例吗?能和大家分享吗?13、朗读小诗六、总结课文、布置作业。14、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在遇到巨大的困难时,既要冷静;又要化整为零,循序渐进,把危险和困难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然后把着眼点放在构成大目标的一个个小目标上,一步步地战胜困难,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使我们感受到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15、作业:从“杰利”或父亲的角度改写“悬崖脱险”部分。1、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形容十分恐惧不安。()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丧失信心,意志消沉,不能振作。()2、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①训诫()②屡次()③迂回()④啜泣()⑤耸立()⑥纳罕()⑦颤抖()⑧瘦骨嶙峋()⑨头晕目眩()落下()着眼()⑵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是什么?学到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它告诉“我”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八年来‘我’一直有病”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伏笔。说明为什么5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还吓得要死。末段说“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途茫茫”呢?这里的“前途茫茫”是指不知道怎样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1、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2、“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却发现原来是我自己。”为何不直接写“我”哭了?一是真实的再现,“我”太害怕了以致连自己哭了也不知道;二是写法的需要,这样写更能将“我”当时的恐惧心理描写得真切、生动。2、分析“我”爬下悬崖时心理经历过几个变化过程最初: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到的”随后:信心大增“我”能办到最后:激动啜泣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