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产业的迅猛发展,孕育并产生了一种以计算机应用为主的“网络文化”。根据大多数计算机教育专家的建议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在中小学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课程,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通过学习,使学生基本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和了解网络基本知识,学会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基本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宽阔的技术平台和技术准备。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事实上,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信息,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的广性化和国际化的空间,给学生一个展示自身能力的大舞台。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与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开阔了知识视野,激发了学生兴趣。但同时,基于网络应用而产生的“负面效应”日益凸现,它以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愈来愈引起社会、学校和家长的高度关注。现在大多数学生喜欢上网,相当一部分学生迷恋于网络不能自拔而上网成瘾。据不完全统计,有近64%的中小学生曾上过网,有52%的人经常到网吧上网。可上网之后做什么呢?据调查,27%的人上网是为了学习与课程有关的内容。其他73%的学生依次为:找朋友聊天、玩游戏、看新闻,关注影视文艺、体坛动态,值得注意的是浏览过色情网站、观看过暴力内容的占3%。毋容质疑,中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的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如过度沉溺于网络之中,影响学生,又会受负面影响,会给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应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必要的研究,趋利避害,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中学生有喜欢上网的事实,必然有其产生的原因。据分析以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望强烈的阶段,他们好奇心很强,渴望更多的与外界交流,渴望领略“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而网络的高效、迅捷、及时、互动等优势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对他们有潜在的吸引力。1、中学生正处于生理的心理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有着自身特定的烦恼与快乐。而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家长和教师始终保持着一定的权威性,不易亲近。当学生遇到烦恼与快乐时,他们需要交流、分享与指导,却很难在身边找到合适的人选。网络交友的方式给他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带来了新的交友途径,这样导致许多学生宁愿上网与网友交流也不愿与父母或同学交流。2、网络和聊天游戏作为许多网站吸引人气的服务,本身具有简单、有趣等特点,对初上网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容易使他们参与其中。中小学生自控力较差,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加之某些网络经营者为一己之私利,对他们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些甚至纵容有加。事实上在较为偏僻的农村,中小学生也成为某些网吧的顾客主体。3、地处农村的中小学校,也有着较为特殊的原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地打工者占有一定比例。他们的子女往往由祖辈或亲戚朋友带为监护,有些监护者或监护不力,或溺爱有加,从而造成部分家庭教育和监护的缺失。4、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现在社会离异家庭、单亲子女的学生也占有一定的比例。由于家庭结构不完整,对他们的心灵造成一定的伤害。使他们表现为性格内向孤僻,或暴躁不安。因此这一类学生中的一部分情愿到虚拟的网络世界而不能自拔。基于上述原因,造成一部分学生“上网成瘾”,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不思进取,精神萎靡不振;因不满家长和老师的约束,与父母、老师关系紧张,严重对立;长期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形成或性格差异、或过于张扬,有些还具有明显的暴力倾向,更有部分上网者为筹措上网费用,走向犯罪道路,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我们应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结合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教育合力,着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对待和使用网络,使他们免受其害。从社会层面看,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对网络市场的稽查、监督和规范,而不要使此事流于形式,应加大对网络经营者的规范,做到执法必严;经营网络者应提高素质,严守职业道德,依法执行行业规范,严把网吧入口关,禁止未成年人和中小学生进入营业性网络活动场所。从学校和家庭的层面看,网络作为一个事物客观存在,我们不能否认它,也不能消除它,教师和家长自身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