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第一单元《社戏》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的基础知识,整体感知小说的三要素;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富于情趣的描写。2.过程与方法: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3.情感价值:感受作者对儿时岁月的诚挚情感,体会文中的人好、景好、故事好。教学重难点:1.体会文中对人物性格的描写方法;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2.体会文中的人好、景好、故事好。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看过戏吗?喜欢不?下面我们来学习鲁迅的《社戏》2.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生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期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1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3.背景介绍:《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4.课题介绍:“社”,“礻”旁加“土”,是个会意字。“礻”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在绍兴地区,后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祀,这时候演的戏就称为“社戏”。二、整体感知:1.检查生字词2.浏览课文,看看文中的“我”是不是喜欢社戏?对社戏的评价是什么?3.“我”去看社戏真的是因为社戏好?并说出理由(举例)1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第一单元人好、景好、故事好4.小结:结合小说的写作背景,我可以得知,“我”对社戏的喜爱是因为其中包涵着对故乡美好事物的一种怀念。三、拓展我们的同学不自四面八方,能不能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家乡?四、作业1.抄写生字词2遍。2.写一段话,内容有关于你家乡的事物,300字。第二、三课时教学设想:以提问质疑法来教学⒈提问:朗读课文。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全文内容。明确:课文记叙了“我”在乡村和农家少年看戏的一次经历。⒉提问:文章围绕“看社戏”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呢?明确:第一部分(第1—3节):写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参与人物。第二部分(第4-30节):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第一层(第4—9节)写看社戏前的波折。第二层(第10—13节)写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第三层(第14-21节)写在赵庄看社戏。第四层(第22-30节)看戏归途,“偷”吃罗汉豆。第三部分(第31节到完):写看社戏后的余波以及我对看社戏和吃罗汉豆的怀念⒊提问:按发展顺序文章一共记叙了几个情节呢。给各情节命一小标题。明确:随母归省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4上一节课我们说了三好,是哪三好?.5提问: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其中,去细细的品味这种种的美。首先是景美。大家浏览课文,快速的在课文中勾画出描绘景色的句子或段落,并用“……图”来给它命名。(我们看一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一处,而且还能给起一个优美的名字)明确:江南水乡夜航图——“两岸的豆麦……或者也许是渔火”(青云白鹤图)月夜戏台图——“月光又格外的皎洁……又是横笛,很悠扬”6提问:大家凭借自己锐利的眼光找到很多描绘景色的句子,那么作者对于景色的描绘美不美啊?(美)仅仅回答“美”可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