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课时)一、读题导入,介绍《国榷》: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学生齐读课题)这是什么样的信念?再读课题,读出坚定。2谁有如此坚定的信念?谈迁的信念是什么?3、教师介绍:(出示图片)这是流传千古的明史巨著――《国榷》。关于它,课文第三自然段是这样介绍的。出示: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谁能读出新《国榷》的价值。)二、一用“新《国榷》句”,扣“原先”,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编史艰难。1、这是文章中很重要的句子。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词,发现问题。由“原先”这个词语(显示红色),你想到了什么?2、原先的那部《国榷》是什么样子的?生读、画,指名读,出示: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这句话中有几组数字(显示红色)。数字是枯燥的,但组合到文章中却有别样的意味。当这些具体的数字跳入你的眼帘,你读懂了什么?你眼前仿佛浮现了什么情景?(感受到20多年中,谈迁付出了大量的心血。20多年——时间长,6次——反复地查证、修改,内容在不断地充实,50多岁——从30岁的青年写到了老年,500多万——书稿的工程浩大。)指名读。带着感受,读出有生命的数字。3、二十多年,几千个日日夜夜,让我们把镜头聚焦在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吧。出示:“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自由读这段话比较,联系这两句画线的句子,读出了什么呢?(降坡度,帮助理解:一点是多少?付出的代价?一般人肯定不愿这么做,不值得呀!他为什么心甘情愿呢?谈迁这样风餐露宿,啃干粮喝冷水去抄史料仅仅是只有一次么?不,肯定还有许多许多次。是的,正是这许许多多的一点,20多年,才造就了一部翔实可信的著作。指名读。)为了详实可信,谈迁历经艰辛。编书难啊,编史书更难,编翔实可信的史书难上加难啊,谈迁克服千难万难,终于完成了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谈迁心中的喜悦是可想而知,你们为他高兴吗?用你的朗读告诉谈迁先生齐读,出示句子: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三、二用“新《国榷》句”,扣“新写”,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人物意志。1、出示句子: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这次老师在“新写”上加了色,由这个词语,你又想到什么问题呢?2、讨论:为什么要新写?(请你默读课文第二小节,寻找答案)3、小偷偷走的仅仅是一箱书稿吗?他实际上是偷走了什么?二十多年的心血眼间什么都没有了,这正是:出示:二十余载成巨制,一夕之间化云烟。4、是啊,天有不测风云,二十多年的心血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这种灾难、这种打击对年近六旬、体弱多病的谈迁来说真是——(痛不欲生、灭顶之灾、晴天霹雳飞灾横祸、祸从天降等)。这真是厄运啊!这样的厄运要给谈迁带来多大的打击呀,你从哪里读出厄运带给谈迁很大的打击生圈画,指名读,出示句子: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谈迁怎样?他在想些什么?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这种打击太致命了,难怪当时的谈迁老泪纵横,仰天长叹:“噫,吾力殚矣!”指名读。一个无比坚强老人的,此时此刻也发出这样的长叹,所受的打击可想而知啊,谁能读出谈迁此时的痛苦。4.“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当生活遇到狂风暴雨时,真的男儿就能显现出不屈不饶的英雄本色。同学们,谈迁垮下去了么?谈迁就此沉沦了么?他是怎么做的?(读)普通的人,遭受这样的厄运打击后会怎样想?而谈迁又是怎样做,怎样说的呢?谈迁很快就挣脱痛苦,当时的他对自己说,出示:吾手尚在,宁已乎!是什么原因让谈迁很快就挣脱痛苦?力量的源泉就来自于坚强的信念。让我们读好这句话:他目光坚定,暗下决心:——从同学们的朗读中,我深深感受到他那坚定不移的信念。为了这个信念,他已经奋斗了20多年,经历了20多年风雨洗礼的信念是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