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欣赏:诵读欣赏:古诗二首古诗二首学习目标1、读诗,读懂诗意;2、悟诗,悟懂诗情;3、背诗,理解记忆。李商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夜雨寄北北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人,唐代诗人。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传世。作品与作者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品读、停顿、会意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你问我何时能回家?我很难确定一个准确的日期。今晚巴山下雨,秋夜听雨,雨水涨满了池子。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在西窗烛下共剪烛芯。想像他日两人同在长安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读悟诗意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妻子、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品读欣赏巴山夜雨涨秋池。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品读欣赏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亲人深深的怀念。品读欣赏何当共剪西窗烛,此句想像他日重逢的时候。却话巴山夜雨时。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像中徘徊。品读欣赏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属于以虚写实。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品读欣赏还起着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不相同。前一处是实写眼前的场景,后一处是虚写想象中的和妻子团聚后烛光下共话当日巴山夜雨的情景。表达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感情。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诗中两处“巴山夜雨”所描写的场景是否相同?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品读欣赏“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你认为它为读者喜欢的原因是什么?•情景交融,从眼前遥想异日重逢,西窗剪烛,重话巴山夜雨情景,使诗境于回环映照中更增深永情韵,表达出对妻子的慰藉和思念之情。“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作者用何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想像来日重逢,夫妻西窗剪烛夜话的欢乐情景,以此来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余味无穷。品读欣赏•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对妻子深挚的思念之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丰富地展示了彼此的相思之意。中心思想•1、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2、《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3、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D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中考链接赵翼,清代诗人、史学家。字云崧,号瓯北,阳湖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镇安、广州知府,官至贵西兵备道。乾隆三十八年辞官家居,曾一度主讲扬州安定书院。赵翼与袁枚、张问陶齐名,合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作者简介论诗赵翼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评论、议论这里指祖国山河有才华的诗人、文学家《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