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一、小学教育事关“人才资源大国”建设的大局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长期以来,小学教育始终走在素质教育的前列,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学校、优秀教师和校长,积累了很多宝贵的成功经验。但是,成就的背后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原以为小学阶段距离中考、高考还远,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会很大,可实际上,小学教育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1、两个会议披露的材料:——2012年11月9日,在清华大学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上,亚洲积极心理研究院副理事长王阿芹播放的一个视频令人印象深刻:一位深圳学生被问到“什么让你最‘幸福’”?他回答道:“刮台风,刮台风就可以不上学。”——2012年11月17日至18日,主题为“一切为了农村学生”的21世纪农村教育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上透露,近四年来,全国小学辍学率大幅度回升,到2011年辍学生已经达到88.3万人,辍学率8.8‰,这与1999年的辍学水平大体相当。辍学的主体已经由高年级迁移到小学一、二年级。小学一、二年级辍学学生占年辍学学生的60%~80%,为历史最高峰。在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的大好形势下(2012年9月7日,温家宝总理宣布2010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全部落实到位),造成农村小学辍学率回升,并且辍学主体移至低年级(一、二年级)的原因,专家们分析:大规模的持续不断的撤并教学点,致使家、校距离遥远;教育回报率逐步降低,“读书无用论”再次弥漫于农村,影响着学龄儿童的巩固率;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很差,教育质量远远比不上城镇等等。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没有分析,那就是学校、课堂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学生厌学。到了入学年龄的孩子都期盼着上学,可入学之后,他们才逐步发现,学校和课堂根本不是学生的,他们的一切兴趣、爱好必须扔掉,要么被动、被迫忍受这种毫无乐趣可言的学习生活,要么在忍受的基础上再惹上老师一连串的讥讽、体罚甚至侮辱。低年级学生缺少自我管理的意识,一切按照自己的爱好、需要、兴趣和意愿行事,高兴的时候手舞足蹈,喜形于色,不高兴的时候就愁眉苦脸,“恶”形于色,不会为了应称局面而委屈自己,更不会由于路途遥远而舍弃他高兴去、乐意去的地方,家长也不会因为家务繁忙而让6、7岁的孩子辍学。因此,低年级学生成为辍学主体的根本原因是他们不喜欢学校和课堂,是厌学。可以这样说,虽然我们的“新课改”推行了10多年,但还是没有根除“学生不喜欢学校、不喜欢课堂”的老问题。学生在学校、在课堂里不快乐,是因为那里太矮,容不下他们那天真美好的憧憬;是因为那里太浅,盛不下他们那遮天蔽日的想象;是因为那里太小,装不下他们轻盈踊跃的心灵;是因为那里太呆板,不能满足他们因人而异的选择;是因为那里缺少阳光雨露,不能滋润他们正在疯长着的渴望;是因为那里的土壤太贫瘠,不能承载他们丰富多彩的兴趣和爱好……2、两个知名人士为后代着急的案例。一是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陈慕华的后代上幼儿园。2011年4月,上海市建平中学原校长冯恩洪就家长关注孩子的教育和培养说了一件事:陈慕华副委员长找他为自己的亲属找一个好的幼儿园。这件小事说明,由于上海的幼儿教育也是存在着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现象,所以在幼儿教育阶段家长就开始为孩子择园。一是全国知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的外孙女上学的事情2012年11月,于永正在全国集中识字委员会与山东教科所联合召开的小学低年级读写教学研讨会上,就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谈了他外孙女上学后一个月后,与学前相比就判若两人,不再喜欢读书的事情。一年级语文教师没有顺应孩子言语生命发展的走向,没有把语文学习的兴趣放在第一位,严重创伤了孩子对文字、对书本的热情和积极性,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失败。3、一个现象。北京一所小学,二年级老师竟然要求学生背手上课。陶行知有一首儿歌:“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说,年龄越小,学生的意识和思维与动作的关联就越密切。所以,限制了学生的双手,使学生感到单调、呆板,容易造成精神疲劳,就会直接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从卫生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