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钱豹不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谈起汤英前不久,在观摩“江苏省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评优课上,遇到了一个让我难以忘怀的教学情景。老师组织学生分组活动,比赛列举哪些属于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一学生列举金钱豹时,另一组学生则说“金钱豹不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问题很突然,书上又没有答案,因此,所有学生、评委和数十名观摩者眼睛全转向了老师。上课的老师虽然也不能判断,但在当时的情境下,老师从容而睿智的处理方式,透出了理性的光辉,折射出了教师的教学机智,给人深深地思考和启迪。由此让我想到在平时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面对课堂中层出不穷的动态生成的问题,我们该如何理性而又有效的去处理呢?笔者为此请教了部分老师,听取了他们的想法,也做了一些思考,现总结如下,以求方家指正。课堂动态生成的问题,对老师来说,是突发性的,对于教师来说,有时是难以预料的。教师的“会”与“不会”的处理层次、方法不同,就会导致课堂教学效果的不同。首先老师若会,对问题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典故,知之甚详,引经据典,左右逢源,对相关内容的来龙去脉,信手拈来,侃侃而谈,并能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渗透思想情感教育。这毫无疑问,教师的博学多才定能引得学生阵阵喝彩,让学生为你的才华折服,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一定高效。但对于如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有讲究的,有不少年青教师,刚刚走出大学校园,专业知识扎实,尤其是学科前沿知识。每每遇到学生提出相关问题时,第一反应就是因为知道而兴奋,因为兴奋而随口即出,洋洋洒洒,滔滔不绝,完全沉浸于自我陶醉之中,心中的学生荡然无存。笔者认为这样的处理显然是下策。经验丰富的教坛高手,面对如此情境,教师不要兴奋,要低调,要理性,要适当得“装腔作势”,适度地“故弄玄虚”。教师要心有学生,要尽可能的把机会留给学生,要创设更多的契机给学生产生成就感。如“还真把老师难住了呢!”,“之前我还没想过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思考?”,“这个问题的确有难度,我们不妨先分组讨论讨论,看哪一组最先得出结果?”,学生的智慧是不可小视的,由其是现代知识结构的学生,科学前沿的知识远不在教师之下,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都知道!尤其是面对学生群体,集体的智慧更是不可估量。要蹲下身来,要以平等的姿态,把问题抛给学生,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热情,很多情况下,这是课堂的亮点。作为教师要好好把握这一动态生成绝妙契机。妙处不是时时有,难得的亮点,稍纵即逝,抓住了,就妙不可言呀。因此教师不能自以为是,要学会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很多情况下,教师的表现机会“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这种“埋没”学生的课堂不是我们每个教师所期盼的。笔者认为只要充分调动学生,问题都能得到解决。教师只需稍加补充或点评,做得较多的则是对学生加以肯定、表扬、和鼓励,把这种勤于思考、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加以发扬和光大。让它成为种子,在学生的心田茁壮成长。这才是教育的归宿,是教育的真谛。若教师不会呢!这是许多老师最害怕的!尤其是新手。想一想,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对相关知识知之甚少或从来就没听说过;学生提出一道难题,老师在黑板上圈圈划划,写写擦擦,反反复复,老师一头汗水,学生一头雾水,这种情形是何等的尴尬,若再有一帮评委或专家在下面静静的等候聆听,窘迫更是可想而知,真所谓有条地裂缝钻进去才好呢!但是不是说,遇到不会的问题,老师就坐以待毙、束手无策了呢?那也未必,关键看你是如何处理的!首先老师要加强备课,充分的备课是减少教师挂黑板、淌虚汗最好的最为有效的措施。以上面“金钱豹是不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例,教师在备课时,若能备透教材,备好学生,在教学设计中,针对让学生组竞赛列举我国一级保护动物这一环节,充分考虑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不可能对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有着清楚的了解,预见到学生可能会列举出一些较为陌生的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来,教师就应该对国家一级保护的动物(多少种)有着清楚的了解,就算是记不住,也可以标注在教材或教参中,这样对类似生成的动态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当然,对于动态的课堂,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