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年表》同步练习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后:然后B.及文公逾陇,攘夷狄,尊陈宝尊:尊崇C.传曰“法后王”传:传世的典籍D.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端:头绪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B.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C.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D.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因:根据,凭借B.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以:因为C.禹兴于西羌于:在D.因举而笑之,不敢道而:连词,表转折4.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学者牵于所闻B.秦襄公始封为诸侯C.而史记独藏周室D.威重于诸侯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六卿擅晋权,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三国终之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矫称蜂出,誓盟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盖若天所助焉。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诸侯晏然弗讨晏然:安然B.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相:帮助C.大夫世禄,六卿擅晋权擅:独揽D.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宾:同“摈”,排斥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B.C.D.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2)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三、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馀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①。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馀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锄豪杰,维万世之安。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②于三代。向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注①放弑:指商汤王放逐夏桀,周武王诛杀商纣。②轶(yì):胜过。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平定海内,卒践帝祚践:登上B.德洽百姓,摄行政事洽:润泽C.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期:日期D.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适:恰好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虞舜、夏禹之所以兴盛,是因为他们通过自己多年积累善行,从而赢得百姓爱戴。B.秦国是经过了先后数代君王的励精图治,到秦始皇时才灭亡六国,统一了天下。C.秦始皇虽然行德义,鉴于之前战争不断是由于诸侯存在,所以采取了不分封功臣,毁坏有名的城池,销毁兵器等做法,以图万世帝业的安定。D.秦朝末年,天下英雄豪杰互相联合,反抗秦朝,终于灭亡了强大的秦朝,其中既有人为的因素,又有上天的意愿。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2)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后:意动用法,把……放在后。2.答案D解析A项雄:称雄,名词用作动词。B项耳:用耳朵,名词作状语。C项表:用表记载,名词用作动词。D项没有活用。3.答案D解析而:表顺承。4.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