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目送》》——爱与忧愁爱与忧愁女作家,1974年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深造,攻读英美文学,1982年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曾任教于纽约市立大学及梅西大学外文系,并任台湾中央大学外文系副教授,淡江大学外国文学所任研究员、台北市文化局长等。现任香港大学传媒及新闻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台湾清华大学徐贤修讲座教授。著有《野火集》、《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评小说》、《女子与小人》、《看世纪末向你走来》、《龙应台杂文精品》、《这个动荡的世界》、《人在欧洲》、《写给台湾的信》、《美丽的权利》、《看世纪末向你走来》、《干杯吧,托玛斯曼》、《我的不安》、《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等作品多种。龙应台简介:《《目送目送》》书中共有73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决然的虚无。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精彩片段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可以更寒冷。”“我想有一个家,家前有土,土上可种丝瓜,丝瓜沿竿而爬,迎光开出巨朵黄花……”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精彩片断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所有的人,会经历结婚、生育、工作、退休,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说不来的“懂”,做最后的转身离开。在你与世隔绝的修行室外,有很多人希望捎给你一句轻柔的话、一个温暖的眼神、一个结实的拥抱。我们都在这里,等着你。可是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我读《目送》我不想写一些很酸的话,但是,它真的是值得每一个人细细品读,回味,思量。我不知道一个人的一生究竟要经历多少次离别,也不清楚会有多少人明白那些被我们忽视掉的目送背后,隐含着的难以言说的爱与忧愁,但我已经明白,真的,如果你曾转过身去与那双眼睛相对,你会明白,那些目光,你无法承受——我们都无法承受。当龙应台以一个母亲,同时也是一个女儿的目光默默注视着自己的孩子,自己的父亲和母亲慢慢离去时,那种无言的震撼才会更加猛烈地击中我们心中最柔软最难以割舍的地方。而目送,则成了爱最惨烈的割舍,成了最无法言说的忧愁。就《目送》的整本书而言,所有的哀婉与忧愁都被云淡风轻的呢喃浅吟与朴实无华的轻言细语掩盖。没有华丽的词藻与腻人的蜜意柔情,也没有无病呻吟的哀叹。有的只是淡淡的忧伤,你能倾听到作者的心声。整本书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以及“满山遍野茶树开花”。写自己,写生活,写自己的生活;写他人,写生活,写他人的生活。她也有写到历史,不过不是宏观的,也不是伟人的,而是一些最为平凡的人和他们的历史。生活化的哲学和哲学化的生活,尽皆在此。我认为全书的感情基调是“爱与忧愁”。所以尽管本书是散文集,但每一篇文章都沿循着这个基调。每一篇文章都像一粒珍珠,被一条情感线串连了起来,从而异彩纷呈,精彩绝伦。本书的另一特色在于,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幅相应的插图。这些插图都是龙应台女士亲自拍下的,平淡朴实,却感人至深。其内容皆是平凡人的平凡生活,但是,毫无疑问,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