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解题三境界初探南漳县第一中学邹国富徐云飞摘要:数学教学有大部分时间都在训练学生做题,但老师在收放之间,尺度深浅之中,小结提高之际,该如何掌控,怎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余?必须深入题海,炼就一身过硬本领,先度已后度人,一般来说从不会到会,从生到熟,从浅到深,需要经历三个境界。又是一年高三复习时,老师与学生们都忙得不亦乐乎,忙着深入题海,寻找知识上的遗漏点,方法上的缺陷点,精神上的懈怠点,心态上的平衡点,解题、选题之余,掩卷沉思,题目千万道,如何才能做到眼到心到,心到手到,手到分到呢?解题过程是一种炼心的过程,只有经历三境界方能产生质的飞跃。第一层境界:模仿人在初接触一类新事物、新题目时,需要进行模仿训练,模仿题型,模仿知识呈现形式,模仿题目的结论形式等等,这一过程要求老师强调例题讲述过程,如何引导学生堆砌条件,完成充分条件的罗列,最终把结果推导出来;学生需要侧重的是弄清例题要解决哪一类问题,需要哪些知识储备作支撑,用什么理论去推导。拿函数这一章内容来说,2009年山东出了一道高考题:“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f(x)满足f(x-4)=-f(x),且在区间[0,2]上为增函数,则().A.f(-25)0),n为正整数,a,b为常数,曲线y=f(x)在(1,f(1))处的切线方程为x+y=1,(1)求a,b.(2)求f(x)最大值。(3)证明:f(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