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1——XX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汇报XX县区文化局龙江涛尊敬的各位领导:2005年,按照全州的工作部署,我县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这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关心下,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县按照“全面普查、及时抢救、积极申报、合理规划、科学开发、传承发展”的原则,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的民族文化,促进非遗保护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一、我县非遗工作的主要成果(一)全面普查,摸清家底。按照“不漏村镇、不漏项目、不漏种类”的工作要求,普查工作人员坚持做到深入农村、深入田间、深入农户、内容翔实,自2006年全县非遗普查工作全面开展至今,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这次普查,组织专业队伍深入全县18个镇乡300多个村1200余人次,收集整理了511个民间文化项目,拍摄图片4000余幅,实物登记保护500余件,收集实物资料200余件,制作音像资料320盒,建立电子数据库180个,制作光碟189张,编写文字资料890多万字。这次普查,进一步摸清了家底,建立了数据库,完善了档册管理,编制了保护名录,建立健全国家、省、州、县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二)积极申报,科学保护。坚持以特色促申报,以申报促保护,我县非遗申报工作成果丰硕。截止目前,全县已成功申报1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1个。其中,国家级保护项目4个,如《苗族鼓舞》;《苗族古老话》、《苗族赶秋》、《苗族武术》等省级保护项目12个;《苗族唢呐》、《花垣汉戏》等州级保护项目25个。另外,确定了县级保护名录150项。申报了第1页共15页州级第一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5个即花灯艺术之乡、苗山歌之乡、苗戏艺术之乡、苗族巴岱艺术之乡、苗族唢呐艺术之乡。建立16个民族文化村、非遗传习所2个、传习馆1个、民俗文化村16个。同时,现有省级传承人6人,州级传承人9人,县级传承人93人。XX县区继1993年后,2008年再次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同时,今年4月XX县区被授予“中国蚩尤文化研究基地”。(三)打造特色,传承发展。我县是一个以苗族人口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深处苗疆腹地,苗族文化源远流长,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独具地方特色,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我县非遗文化在依托苗族文化资源、打造苗族文化特色上得以快速传承与发展。一是加强非遗项目的文艺创作,大型民族舞蹈《麻汝沃黛雄》、《接龙舞》、《苗族鼓舞》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其中,《麻汝沃黛雄》获得全州文艺汇演金奖、“五个一”工程奖以及全省文艺汇演艺术类最高奖“田汉大奖”,《接龙舞》晋京参加全国农民艺术节演出获得业界很高的评价,《苗族鼓舞》参加全国民间艺术汇演获得最高奖“山花奖”。同时,以苗族唢呐、牛号角、苗鼓击打、吹竹叶为声调基础的音乐创作《苗疆好地方》获得全省“五个一工程奖”。二是加快非遗项目的交流发展,举办了“2009年中国〃湖南(边城)首届苗族文化艺术节”、“全国蚩尤文化研讨会”、“中国〃湖南(花垣)首届苗歌节暨“边城杯“苗歌大奖赛”、“蚩尤祭祖大典”,加强民族文化交流,促进民族文化发展。举办了“苗族鞋垫刺绣”大赛活动,提升了花垣苗绣品牌。举办了“湘黔渝三省边区苗族特色饮食暨苗族服饰展示联谊会”,充分展示了苗族文化的迷人魅力。三是加大苗族文化的修书立传力度,全国蚩尤文化研讨会论文集《魂牵蚩尤》的首发仪式于今年4月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并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苗歌集》、《苗族礼仪》已公开发行出版,《花垣“非遗”名录览珍》、《花垣民间文学经典》、《蚩尤拳》、《苗族巴代文化》、《苗族礼第2页共15页词》等11部书500多万字均已完成整理等待出版。四是加快苗族文化的发展方式创新,为了扩大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成果,在县电视台频道增设“苗语之窗”栏目,每周将用苗语播放新闻、信息、百姓故事、“非遗”名录项目专题片等。在吉卫民小、雅酉小学开展了“苗汉双语”教学。苗族武术、苗族接龙舞等非遗项目聘请传承人担任辅导老师,在部分中小学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在县城中心公园、县文化广场设立苗歌台、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