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左”道“右”在中学历史教材上,“左”与“右”多次出现,如“左派”“右派”,“左翼”“右翼”,“左倾”“右倾”等,那么它们各自的含义是什么呢?一、左派与右派两个名词最早出现在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1792年8月,巴黎人民第二次起义,代表法国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吉伦特派上台,应人民群众要求,该派召开了由普选产生的国民公会。国民公会是当时最高的国家权利机关,它开会时的情形是这样的:右边坐的是执政党吉伦特派的代表,左边坐的是在野党雅各宾派的代表。吉派与法国旧势力有较大联系,政治态度比较保守;雅派代表法国中小资产阶级利益,与人民群众联系紧密,在革命中态度激进。由于两派座位一左一右,人们就分别称他们为右派和左派。这就是右派和左派的最早来源,当时只是表示两派就座的不同方位,并没有其他意义。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左派”便成为进步、激进和革命势力的代名词,“右派”则成为落后、保守、顽固和反动势力的代名词。历史上引申意义的“左派”主要有:1.1793年底法国雅各宾派中的埃贝尔派。要求在政治上更严厉地镇压反革命经济上加强恐怖政策。2.20世纪初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即“多数派”,主张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严格党的组织纪律。3.20世纪初第二国际内以俄国的列宁、德国的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为代表的激进派。坚决反对修正主义思潮,坚持无产阶级革命和无耻机专政学说。4.20世纪初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印度国民大会党内部以提拉克为首的激进派。主张联合工农群众开展猛烈的反英斗争,从而实现自治。5.一战结束前后,德国社会民主党以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为代表的“斯巴达克团”。德国共产党就是以此为基础与1918年底建立的。6.中国近代史上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国民党内一廖仲恺、宋庆龄等为代表的左派。坚决贯彻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右派主要有:1.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中的丹东派。代表一些“暴发户”即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爱惜人类的鲜血”主张实行宽容政策。2.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一嘛尔托夫为首的孟什维克。即“少数派”,反对许昌经济专政,反对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3.第二国际中以德国的伯恩斯坦为首的修正主义者。主张全面“修正”马克思主义,提出所谓的“和平过度”说。4.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国民党内部:老右派,即后来的西山会议派。以邓泽和、张继、谢持等人为代表,反对国共合作。反对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新右派,即蒋介石一派。1926年发动了反共排共的“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等,次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公开背叛革命事业。另外还有一位特殊人物汪精卫,他先以左派面目出现,后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比蒋介石更反动、更偏“右”,是个假“左派”真“右派”的典型。5.另类:我国1975年反右派斗争中的“右派”。原本是指整风过程中向党和社会主义发起言论进攻的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事实上,所划的右派分子绝大多数是文化教育、科技界的知识分子,大部分束错划。二、“左翼”、“右翼”这两个词与“左派”、“右派”意思接近。左翼,如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右翼,如德国十一月革命后成立的临时政府“人民全权代表苏维埃”、次年成立的“魏玛共和国”政府都是以右翼社会民主党人为首,实际上都代表了资产阶级利益。还有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打击下日本国内出现的法西斯右翼势力,正式以这股势力为主的日本军部后来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极右翼势力:主要说的是日本国内极右翼势力的表现,如篡改历史、否认侵略的“教科书事件”,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四次参拜靖国神社,其实质上都是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的复活。三、“左”倾、右倾机会主义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两种基本对立的思潮和理论,两者没有进步与落后之分,都是错误的。“左”倾机会主义貌似革命、激进,实则冒险、蛮干,不是真正的“左”,因而“左”倾错误的“左”都带有引号,是反意的用法。如20世纪30年代共产国际制定的抢在法西斯势力发动世界大战之前争取革命胜利的“左”倾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