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管理状况报告在干部中设置非领导职务,对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激励干部工作积极性发挥了较好作用。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非领导职务干部队伍越来越庞大。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年龄较大的领导干部,从领导职务改任非领导职务后,越来越成为一个特殊群体,如何教育好、管理好、使用好这些干部,是当前组织部门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一、**县改任非领导职务干部队伍现状1.数量较多,构成比较复杂。**县年龄偏大的领导干部从领导职务改任非领导职务的共有266人,其中县处级7人,占县处级非领导职务干部总数的46.6%;科级259人,占全县在编科级干部总数的25.2%。从来源结构看,由党政主职改任非领导职务55人,占20.6%;由其他班子成员改任的非领导职务204人,占76.6%。从年龄结构看,56岁以上94人,占35.3%;51―55岁139人,占52.2%;50岁以下33人,占12.4%。从学历层次看,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98人,占74.4%,其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64人,占24.1%。从工作阅历看,担任过主要领导职务,工作年限30年以上117人,占43.9%。2.职责明确,但管理比较松散。从各单位年初干部分工来看,对改任非领导职务干部职责都比较明确,特别是水利、教育、财政、建设、卫生等业务性较强的单位,对部分改非专业技术干部担子压得较重,但管理却比较松散。一是分工管事不多。主要采取了分线协助、全局协调、专事委托等三种分工形式,客观上减轻了改任非领导职务干部的工作压力。二是考核规定不严。原则上只要求改任非领导职务干部参加各种会议和政治学习,按时上下班,工作完成任务等,但在考核时,顾于面子,出于尊重,对改任非领导职务干部没有像对在任干部一样从严要求,造成了少数改任非领导职务干部上班“半日制”。三是引导参与决策不够。这些干部出于怕影响现任班子的工作和团结,参与决策积极性不高,开会不发言,征求意见不愿谈,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第1页共3页3.心态平衡,但滑坡比较明显。大多数改任非领导职务干部任职多年,工作责任心较强,特别是刚从领导职务退下来的,能服从组织安排,心态比较好。但是由于社会舆论和家庭压力的影响,有的干部随着年龄增大,责任意识减退,退职享乐意识增强;有的工作态度消极,作息由刚性变弹性,工作由带头变被动;有的组织原则性下降,联络感情多、办公事少,回避矛盾多、讲原则少。4.人才丰富,但浪费比较严重。大多改任非领导职务的干部工作阅历丰富,业务水平较高。改任非领导职务后,部分干部工作热情骤减,长期处于赋闲状态。据调查,55岁以上的改非干部,32.5%的与单位是“两不找”,基本不上班,不能发挥作用。二、影响**县改任非领导职务干部管理的主要因素1.思想认识不统一。对改任非领导职务干部的管理,县委曾出台专门文件进行了规范,领导谈话也进行过严格要求。但单位负责人有的认为管与不管关系不大,到龄改任非领导职务就是提前休息,管不住还不如不管。2.管理制度不健全。对改任非领导职务干部的管理,目前还没有一整套规范的管理制度。一是认定机制不健全。改任非领导职务年龄、资质、待遇落实没有政策规定,每年改任时随意性较大,造成改任非领导职务人员思想上不平衡。二是激励机制不完善。由于没有一套激励其献余热的政策,改任非领导职务后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三是待遇政策有缺陷。在工资福利、话费补贴、生活补助等方面,大多数单位改任非领导职务人员与在任领导没有同等对待。3.职责考核难评定。由于改任非领导职务人员大多分管工作少,工作在一线的少,分工中责任小,加上有的改任非领导职务人员平时工作积极性、责任心、执行力与在任领导也有区别,造成考核难评定。因而改任非领导职务人员年度考核一般为“称职”等次,基本上无“优秀”和“不称职”。4.严格管理难规范。改任非领导职务人员一般以松散性、间接性管理为主。如果按在职人员管理,怕改任非领导职务人第2页共3页员有包袱,有压力;如果降低标准管理,又怕在任领导有意见。三、对**县改任非领导职务干部管理的建议1.健全改任非领导职务干部的管理制度。一是明确年龄规定。上级组织部门应统一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