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责任感教师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会变得更加美好的职业。教师教书育人过程中,也享受着教育的快乐和幸福。学习了习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与师生座谈时的讲话后,我重新审视自己,反思自己的行为,对做一个人民满意的教师有了更深的思考。那么今天的我们应当怎样做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呢?一、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矢志不渝过去人们常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来比喻老师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鲁迅先生的“我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的高尚师德,都体现出教师的奉献精神。这样,在师德的激励下,许多教师努力进取,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储备知识,努力使自己成为教育的行家和能手。忠于党的教育事业,是衡量每个教育工作者个人行为和品质的最高道德标准,也是党和国家对人民教师的基本要求。一个不忠于教育事业的老师,是不会安心教育工作的,更不可能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在教书育人上。只有忠于教育事业,才能从内心深处激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道德情感,才能做到即使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自觉遵守师德规范。所以,每一个教师都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不断提高师德水平。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为人师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具有示范性。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起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言行是教学中的隐形课程师德在教育教学中起有极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它能影响学校校风、学风,是调节教育过程中人际关系的杠杆,也是教育和感染学生的巨大精神力量。因此我们平时要严于律己,处处检点。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收到好的教育效果。三、教书育人以人为本。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教好书,但是教好书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要想做到这一点可不容易,备课是基础,教师备课不能马马虎虎,而是“烂熟于心”和不断更新,不满足于“老一套”,而要不断地吸收新知识和社会信息,提高教学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得生动活泼、富有新意。只有在备课时吃透了教材的重点、难点,从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出发,因材施教。授课时才能游刃有余;其次是教师的授课,如何上好每一节课,是教师一生都要探索的事情。教师应着眼于教会学生“会学”,而不是满足于学生“学会”。教给学生的不是现成的东西,而是获取这种东西的方法,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的被动做法,运用“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的方法,切实做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自己探索性地学习,从而获得学习上的主动权。教师要把自己当成一本书,当成一门课。不仅要用自己的学识教人,更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品格教人;不仅通过语言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培养品格。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教育是一种使命,始于神圣,结于厚重。教师是文化的信徒,起于传承,归于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美誉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就要在教育工作中把信任和期待目光洒向每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学的过程之中。用爱赢得每一位学生的信赖。为学生们提供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总之,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是我们的追求,让我们共同努力,打造教师的新形象、新面貌,让教师的美好光辉永远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