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还须绿叶衬———浅谈小学歌唱教学中的钢琴即兴伴奏【内容摘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钢琴是音乐教学的常规乐器,钢琴伴奏是音乐教师的基本功。在唱歌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中,通过钢琴为学生的歌唱伴奏,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演唱兴趣,而且也增强了歌唱的艺术表现力,是审美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歌曲的钢琴即兴伴奏是指在不用正规伴奏谱的情况下,即能弹奏出与歌曲内容相吻合,能够突出、深化主题,对歌声起到烘托、渲染作用的伴奏形式。它是伴奏者一系列基础知识及技能技巧应用于实践的具体体现。【关键词】:钢琴即兴伴奏理论和声知识视奏能力伴奏织体钢琴即兴伴奏是一门专门的音乐表演艺术,是一种最实际、最常用、最快捷的演奏技能,它要求伴奏者将钢琴演奏技巧、键盘和声手法、作曲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在旋律条件的限制下进行瞬间的艺术再创作。如果把优美的歌声比作鲜花的话,那恰如其分的伴奏就可比作是绿色的叶片。两者交相辉映,形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鲜花虽美,全赖绿叶的扶持;歌声虽美,也需要伴奏的烘托。可见,恰当的使用伴奏则能有效的提高歌唱教学。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学生所唱的歌曲虽然比较浅易,但歌曲表现的情绪,演唱的速度、力度却还是有所变化。常见的一些音乐教师,在自己范唱或在学生歌唱时忽视了伴奏,只用单手弹旋律,或者不论歌曲的表现形式如何,只用单一的节奏型进行伴奏,致使学生在歌唱时,情绪得不到烘托,显得苍白无力,干巴巴的。所以,钢琴伴奏是学唱歌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伴奏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的培养,其作用可谓举足轻重。一、扎实丰富的理论和声知识是前提钢琴是和声性乐器,它音域宽广,音量宏大,表现力极为丰富。柏辽兹说:“它一方面可当作乐队乐器之一;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可当作一个完整的小型乐队。”因此要想弹好即兴伴奏,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应对西方传统和声学“一级关系调”转调之前的理论与训诫,以及我国民族调式和声编配的基本规律与方法,有较深入扎实的掌握,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提高音乐修养。一首歌曲有它自身特定的曲式、调式、调性、节拍、节奏、音乐风格和旋律进行特点,如果不能从理论高度分析鉴别,就不可能对作品有深入细致的理解,也不可能配以合理、得体的即兴伴奏,甚至事倍功半。一个音乐理论充实、艺术修养颇丰和专业训练有素的人,他的即兴伴奏通常也会和声编配合理,音乐织体熨贴,伴奏手法简洁有效,音型统一而有变化。或者说,两个键盘水平不相上下的人,谁的音乐理论修养好,并善于灵活运用,谁的即兴伴奏就丰富多彩。二、熟悉各调比如,应对C、D、bE、E、F、G、bA、A、bB等调的音阶、琶音及正三和弦都非常熟悉。对于钢琴基础较好的人来说,24个大小调音阶、琶音、属七及减七和弦分解可以说是如数家珍,倒背如流。但要用首调的概念在琴上即兴弹奏还需要下一番工夫“兑换”。对于我们音乐教师来说,即使不能驾驭自如,也应该努力做到熟悉各调的伴奏。三、较强的首调及视唱、视奏能力有句成语叫“一目十行”,用来形容某人的文学阅读能力之强。我们不要求伴奏者像指挥家读管弦乐总谱那样一目二十几行,但一目两行或两小节要努力做到。当为第一小节的旋律伴奏时,眼睛要预先看到第二小节的音符。只有这样,才能给大脑留出判断思考的时间,并反应到手上。即兴伴奏最好采用首调唱名法,以便在充分把握作品的调式调性的基础上选配和声,配弹伴奏。四、恰当的伴奏织体激发演唱情感伴奏音型的基本形式,是指常见的几种和弦的不同陈述形式,是即兴伴奏中为歌曲所弹奏的伴奏音型样式。它丰富多彩、千变万化,但基本形式只有三种,即:和弦式伴奏织体、分解和弦式织体、带低音和弦式织体。1.和弦式伴奏织体(表现特点——坚定有力、气势磅礴、庄严宏伟、豪情激荡)。和弦式伴奏音型也可称为柱式和弦伴奏织体,是指伴奏音型以和弦的原型(四部和声的各音)同时奏出的一种形式。其作用为:(1)节奏松弛、平稳,具有烘托背景的作用。(2)节奏短促紧凑,有较强的动力。(3)跳跃、节奏鲜明,坚定有力。(4)锣鼓式节奏,擅长表现热烈欢腾,动感较强的情绪。如:歌曲《中国少年先锋队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