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教学实录一、说“秋”入题师:刚才大家看到的这组图片是描绘的哪个季节?生:秋天(板书:秋天)师:有人喜欢用相机拍下秋天的美;有人喜欢用画笔画出秋天的美;也有人喜欢用诗歌来描摹秋天的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诗人何其芳笔下的秋天是一种怎样的美。(板书:何其芳)[体会:入题简洁,课堂伊始,不绕弯,不折腾。]【评析:用秋天的景色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引入课题,这很好。但是,直接欣赏画面美景与通过诗歌语言感知美景,毕竟是两回事,因此,最好还多说一句:“并进一步体会作者如何运用诗歌的语言来表现这种美。”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明确这堂课的学习目标。】二、读“秋”入画师:谁来读读诗的第一节?生:读第一节(节奏感不强、无诗歌味)。师:“丁丁”这个词该怎样读?生:zhēngzhēng师:是的,孩子们要注意读准确,刚才这位同学把“背篓、栖息”这两个词读得很准确。师:谁来读一下诗的第二节?生:读第二节。师:大家一定要向他学习,可别把“青鳊鱼、乌桕叶”这两个词读错了。师:谁来再读一下诗的第三节。生:读第三节。师:真是个不错的孩子,把“寥阔、清洌、梦寐”都读得很准。[体会:在朗读训练时,多给孩子一些个体朗读的机会,既能展示出个人朗读中的优劣之处,借以正音识词断句,又能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教师的课堂评价要具有发展性,不能简单重复或只做出判断,学生读错了,可以纠正,学生读对了,可以强调,均能起到点评知识点、巩固教学目标的作用。]师:愿意听老师的朗读吗?生:愿意。师:好的,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的朗读,一边想像您仿佛看到了秋天怎样的画面?并且注意老师朗读诗歌的节奏和语气。【评析:教师这里对学生提的要求非常好,让学生把听到的声音语言变成头脑中的画面,这实际上是一种运用想象的思维训练。前面,通过学生朗读,学生已初步感知了诗歌的语言内容;现在听老师范读时,要求他们依据声音语言(有时是文字语言),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想象出画面、场景等等。这种思维训练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着力点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非常重要。】师:(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师:谁来说一说您仿佛看到了秋天怎样的画面?生1:农家丰收图;生2:霜晨归渔图;生3:少女思恋图。[体会:一边听、一边想,有助于学生进入到秋天的意境中去;学生对秋天画面的叙述存在伪思维现象,有按教辅资料回答的嫌疑,虽说正合我推进教学的目的,却没有学生对秋天画面的真实描述,究其原因,可能跟老师的指导有关,若能强调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可能就会好一些。]【评析:现在学生手中基本上都有各种各样的教辅资料。学生照搬教辅资料的回答,看起来准确无误,实际上没有经过大脑的思考,根本就没有思维活动。如果教师只满足于学生答到了我的“预设”,实际上是被这种“伪效果”所欺骗。当然,也有教师明知学生是照搬资料也不管,因为这样能节省时间,顺利推演我的预设教学环节,使教学过程显得丝丝入扣。我认为,完全按“预设”丝丝入扣的课,并不见得就是好课。不单语文,我们各科教师都应当认真研究怎样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和怎样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辅资料等问题。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书,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嘴巴说话。】师:是啊,正是这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构成了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正所谓美的秋景、美的图画,必然要诉诸于美的文字,尤其是诗中一些关键而传神的词语必能将大家带入一种美的意境中去,需要我们细细地品味(板书:传神的词语)。下面就请大家看大屏幕,您能将第一诗节补充完整吗?(课件展示不完整的第一诗节)三、品“秋”入情(一)示范赏析学方法A:农家丰收图师:第一处应该补上哪一个关键而传神的词语?生(齐答):飘师:大家能猜猜这个词美在何处,妙在何处吗?生1:“飘”字写出了秋天早晨的幽深、清静。生2: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伐木声似有似无、若隐若现的感觉。师:对,这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的。师:第二处应该补上哪一个关键而传神的词语?生:饱食。师:谁来说一说“饱食”这个词能不能少?生:不能,因为它写出了秋天丰收的景像。师:“饱食”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