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教学设计说明一、重难点的设置1、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短歌行》属于高考必备篇目,因此将掌握诗歌内容及情感以助于学生背诵,设为教学重点。2、与高考诗歌鉴赏题型对接,将赏析诗歌的意境和用典,比喻等艺术手法的讲解作为难点。二、导语的设置从学生们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入手,引用一些诗人对他们的评价,引起学生兴趣进而通过人物的类比,引出曹操。三、诗人简介及写作背景的介绍诗歌产生的年代毕竟与我们相去甚远,凭空的让学生们想象当时的情况不利于学生理解作品。因此,在导语后设置对诗人的介绍及创作背景的介绍,有利于学生揣摩诗人的情感,并且能更好的融入诗歌的意境中。四、教学过程的安排1、以诵读作为基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并播放与之相关的诵读视频,加深学生对诗歌本身的印象,为后面的理解和背诵打基础。2、整体感知诗歌,诗人的创作往往是一气呵成,是一定时间内感情的迸发。因此我们在赏析诗歌时,也要避免对诗歌进行粉碎性的赏析。首先一定要从整体上对诗作本身有个第一印象,抓住诗歌情感最核心的部分,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诗眼”。3、具体分析诗人情感。诗歌本身毕竟不是白话文,所以有的内容学生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进行指导。但在讲解过程中,为了避免对诗歌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从而破坏了诗歌的美感。所以我们抓住诗人情感这一线索,从而贯穿整首诗作。这首诗中以诗人的“忧”为线索,分析出诗人“忧”的原因,情感的起伏变化,与此同时,对诗作进行赏析性的讲解。4、手法的鉴赏。学习一首古诗,除了熟读成诵之外,留给学生与高考衔接最紧密的部分应该就是表现手法的鉴赏了。本着每学一首诗就教给学生一种手法的原则在这首诗里,主要要教授给学生的手法就是——用典。本诗中引用了很多《诗经》中的句子,将这些句子的完整版投影到大屏幕上,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到诗人引用这些句子的原因、目的和方式。并且要区分用典中“引用”和“化用”的区别让学生透彻的掌握用典这一手法。五、课堂小结在大屏幕上投映《大风歌》,以两位英雄刘邦和曹操相似的愿望——对平定天下的渴望,对贤才的思慕作结。总结诗歌整个的情感脉络,方便学生课下的背诵。六、作业的设置背诵全诗,检测学生是否完全掌握了诗歌内容。写一篇与曹操对话的小短文,可以加深加深学生对诗作和曹操的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