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2.理解《渔歌子》的词意,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学习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以歌曲导入。1.听歌曲。2.板书课题。解题:《渔歌子》读题。3.介绍词。4.生介绍张志和。二、初读,学习生字,读准读通词。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词,把词读准,读通顺。2.学习生字。三、想象,品出词中画。1.再读词,要求:读出节奏感。2.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词。在多读中熟悉文本,体会词义。3.引导学生抓住“不须归”来理解词。解词。质疑。4.结合图,边读词,边想。词中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不须归”原因。(你从哪里读懂的。)5.分析词的一二句。词中描写了什么景物。生动笔划。指名说,师画简笔画。6.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的内容。7.师总结:诗人就住在岸边,每天推开窗户,就可以看到:(全班齐读诗一二句)师总结:天空白鹭飞翔,岸边桃花盛开,碧波鳞鳞,鳜鱼跳跃,好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图,难怪诗人说:“我不须归。”8.你还能从哪些诗句读懂诗人“不须归”的原因。9.抓住“斜风细雨”引出三四句的教学。10.课件图:引导学生认识“箬笠和蓑衣”。用()风()雨来说词。11.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斜风细雨中的景象,体会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12.师总结:哦!我明白了,是自在的生活让诗人说“我不须归。”四、品出钓中情,师生对读。1.师介绍: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他被贬官后,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整天醉情于山水,追求悠闲自在的生活。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哥哥这首词写什么?你怎么知道的?2.师生作诗和诗。3.师总结:张志和钓鱼不用鱼饵,那他钓来了什么呢?我们明白了,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