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报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XX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历史机遇。当前,我国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互联网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随着信息化建设进入新阶段,传统媒体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科技报信息化建设也成为全国各科技报的共识。全国各科技报在信息化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均开始了科普信息化建设并格局特色。在信息化建设中,全国各科技报拥有人才、网络、资源、渠道等优势,同时也存在着认识不够深入、平台内容同质化、信息化人才缺乏、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各科技报应当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强化对信息化工作的认识,通过打造行业联盟、建设共享信息平台、实现市场化运作、完善体制机制、突出内容竞争力、培养引进人才等具体措施,以科技报为平台,科技宣传、科技资源、科技服务、信息化建设四位一体,开发科技信息化产品,拓展市场资源,为科普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也为科技报转型发展赢得广阔空间。关键词:全国科技报;信息化建设;现状;实践;问题;对策1信息化建设是科技报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国报纸的经营环境日益艰难。据清华大学《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XX)》显示,20XX年以来的五年间就有超过四成的读者离开了报纸,与2000年相比则读者规模减少了近六成。与此同时,网络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8月20日发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XX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网络新闻用户达到6.63亿,网民使用比例为82.7%,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到6.31亿。在传统报刊发展不断衰落和信息化发展持续加速的背景下,科技报信息化建设第1页共7页也成为全国各科技报的共识。2全国科技报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具体实践科技报是指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方面的报纸,分为综合性和专业性两大类,本文主要以加入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报分会会员单位的40余家科技报为研究对象,包括综合性科技报和个别专业性科技报。这40余家科技报中,从业人员约2000余人,发行量200多万份。信息化背景下,传统科技媒体日趋式微,全国各科技报均转变思路,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根据20XX年对全国14家科技报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科技报都开始了科普信息化工作。发展较为缓慢的,仅有网站、微博、微信等一种或几种平台;发展程度较高的,如XX省杨凌示范区办的《农业科技报》,除办有网站、手机报、数字报刊、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账号,还开展了电子商务,进驻第三方新闻内容平台。然而,与丰富的信息化平台建设不相适应的是,大部分科技报信息化平台的影响力却不是特别大,用户粉丝数量少的仅有六、七千左右,高的几种平台累计起来也不足百万,与一些娱乐性、新闻性平台动辄十几万、几十万的粉丝数不可同日而语。由调查数据还可知,全国各科技报的规模基本在十几人到百余人之间,平均人数为50人左右,每个科技报都有专职或兼职从事信息化的工作人员,占比较高的武汉科技报从事信息化人数为24.39%,其他科技报均低于这一比例。科技报要想进行信息化建设,前期必然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而且目前信息化建设普遍还没有找到明确的盈利模式。从调研的14家科技报来看,虽然近半数的报社有经费支持,但是支持力度并不大。在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方面,全国各科技报依托自身优势和中心工作,信息化工作各具特色,成效显著。《北京科技报》探索“一刊一端多平台”的融媒体发展模式,打造“科学加”app,同时建设了科通社、掌上科普微信号、科学加微博、以及今日头条、网易、腾讯、搜狐等多平台的科普内容传播窗口。《山东科技报》20XX年承接中国科协科普云建设项目、山东数字科普扶贫项目、科学山东人微信矩阵运维、科普云二期工程建设,进行山东科技网现代农业、学术学会、教育、科普四大平台建设。《农业科技第2页共7页报》以“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