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在美好的青春岁月里,我们常被身边的点点滴滴所触动。一个细微的动作或眼神,一句温馨的鼓励或劝告,一次意外的相遇或碰撞,甚至于一滴雨水、一缕春风、一行文字、一幅画面等,于不经意间怦然拨动我们年轻而敏感的心弦。奇妙的感觉,温暖的情怀,美好的想像,深刻的哲思,一瞬之间漾遍全身,让我们更加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坚韧,懂得幸福,并且学会生活与创造。请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体验,以“怦然心动的感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2.题目自拟;3.立意自定;4.文体自选(诗歌除外);5.不少于600字;6.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7.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8.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一、解读命题意图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本次作文题,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看法:首先从题目形式上看,本次作文题采用了话题作文的形式。话题作文源自高考,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宽松灵活,给考生留下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只要有话可说,都能写出一篇较好的作文,这体现了命题者对学生这一创作主体的尊重。本题是典型的材料限制性话题作文,写作难度较小,考生容易上手。其次从题目内容上看,本题非常贴近中学生的生活实际,特别是话题前的材料,其中已经罗列了多种生活现象,对考生的作文起到了引导和限制的作用,使考生的思维能打开,很快进入写作状态。话题“怦然心动的感觉”实际上是想让同学们写对生活中点滴平凡的小事的认识,教育考生要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坚韧,懂得幸福,并且学会生活与创造。命题者的意图也是很明显的。第三从题目要求来看,本题也给考生以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包括题目、立意、文体等。也就是说,命题者无意在审题上设置障碍,主要还是考查考生的基本写作能力。二、如何破题立意结合上面的命题意图解读,我们可以把文章要写的怦然心动的感觉,理解为生活中对你有启发的点滴小事给你的影响,对你的触动。也就是说,写作时一定要抓住“奇妙的感觉,温暖的情怀,美好的想像,深刻的哲思”,要能以小见大,化点滴小事为深刻感悟,这样,才符合题意,也才有深度。三、如何谋篇布局确立题意之后,我们就可以谋篇布局了。如果写议论性文章,可以把题目的材料中所列举的那些生活点滴排比起来,有详有略,重点突出;略处排比,详处举例。如“一滴雨水、一缕春风、一行文字”就可以扩展成排比句式,而“一个细微的动作或眼神,一句温馨的鼓励或劝告,一次意外的相遇或碰撞”,就可以分别扩展成具体事例。如果写记叙性文章,则可以就生活中的某一件小事加以发挥,写出该事对你的启发,对你的教育等。最后总结:怦然心动就是灵感,是震撼,是理解,是幸福⋯⋯是面对一切美丽事物时所萌生的感动。月光下的夜来香月色朦胧⋯⋯我轻轻地走到花架下。在月光温柔地抚摸下,别的花都已静静地睡去,唯有她——夜来香又开放了!她那亭亭玉立的身姿,秀颀而又挺拔。片片叶儿,仿佛一叶扁舟,荡起层层碧起的涟漪;又像一只碧玉的杯盏,盛满了琼浆玉液。那美妙动人的花骨朵,慢慢地舒开了黄得晶莹透明的花瓣中,中央突起一小簇花蕊,宛如一群身披黄纱的仙子在翩翩起舞。月儿将清辉倾泻在花上、叶上,投下了袅袅婷婷的倩影。一阵清风拂过,芳香便扑鼻而来,沁人心脾,使人仿佛要醉倒在花下。一切都沉浸在恬淡和悦的美丽之中了。我翻开书,试图找到褒奖夜来香的名言警句,来赞美她。但是,我失望而却步了。不是那“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梅花,便是那“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的秋菊;不是那“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牡丹,就是那“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在众多的锦言妙语中,竟没有一句对夜来香的溢美之辞。我不禁困惑了:为什么这样美的花儿,群芳谱中竟没有她的芳名?我又重新回到夜来香的身旁,想从她那儿找到答案。她仍旧是以恬美淡雅的幽香迎着我。当低头看到那参差迷离的花影时,我明白了:因为她只是在夜晚才开放啊。这时我内心深处忽然产生了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说不清是替她鸣不平,还是⋯⋯我也不知道。只轻轻捧起了一朵黄花,小心地抚平一片被风吹皱的花瓣,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