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大段一中心五环节高效课堂—导学案制作人:杨虹修改人:审核人:班级:姓名:组名:课题第一单元《论语》选读5.《不义而富且贵》学习目标1.熟悉《论语》相关语句中出现的文言现象2.了解孔子眼中“义”的内涵教学重点了解孔子关于“义”的言论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对比理解“仁”和“义”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学法指导讨论点拨学习过程学法指导:一.自主探究——问题发现第一、二课时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康德一、仁义和富贵“仁”是《论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一次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次孔子说“仁者爱人”。把这两个定义联系起来,可以把孔子的意思理解成为:加强自身修养,恢复(保持或服从)礼的要求,在礼的原则内,真心地关心别人。“仁”是内心思想,“义”是符合“仁”的行为。在《论语》中,“仁”和“义”有时可以互通。在《论语》中,“富贵”常被简称为“利”。“仁义”和“富贵”的关系问题也是他的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因而也是孔子多次论述的问题。先看看孔子这方面的论述。1.【原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译文】【评析】3.【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译文】【评析】4.【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译文】【评析】二、义与君子孔子关于君子的论述很多,他的学生也经常问什么样的人才是君子,孔子做了很多回答,但是始终包含一个“义”字。2.【原文】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译文】【评析】5.【原文】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译文】2【评析】6.【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译文】【评析】7.【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译文】【评析】9.【原文】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译文】【评析】三、“义”和“勇”8.【原文】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译文】10.【原文】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译文】【评析】你存在的问题:学法指导:二.合作探究———问题生成与解决本章谈论的是关于“义”的思考,“义之与比”“义以为上”有高尚人格的君子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共性问题点拨探究拓展学完本课后,你对于孔子的义利观,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与一般人(“小人”)的对比方面,简述孔子的“义”“利”观反思感悟:三.课后拓展训练: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崇德尚义的传统人们把为了道义而不能推辞某种责任称为“义不容辞”,把基于正义而产生的愤怒称为“义愤”,把为了公众利益而从事的崇尚和大无畏的行动称为“义举”,把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维护正义的人称为“义士”,把正义的战争称为“义战”,把为正义而战的军队称为“义师”……请以“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