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班社会活动“瓶中取球”的分析与反思作者:卢素芳来源:江苏省靖江市第一实验幼儿园初始活动方案活动目标1.在问题情境中充分感知秩序的重要性,提高对社会行为规则的理解和认识。2.合作探索瓶中取球的方法,提高协商、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3.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活动准备1.玻璃瓶(窄口),系有绳子的彩色塑料球若干(红、绿、黄、蓝),记录表。2.多媒体课件:倒计时器,拥挤的情景,有序的情景,警报声。活动过程一、第一次体验活动——原始状态1.教师先介绍游戏规则。2.幼儿分成四组比赛。3.记录比赛成绩。4.讨论取球方法:怎么样取球才能又快又不挤呢?二、第二次体验活动——有序状态1.幼儿分组比赛。2.记录比赛成绩。3.获胜组介绍比赛经验。三、联系生活,感知拥挤危害1.观看录像①:人们拥挤着上楼梯、上火车,小朋友挤成一团滑滑梯。师:他们做得对吗?这样做会怎么样?小结:生活中如果像这样人人拥挤,没有秩序,既不文明也不安全,会带来很多危险呢!2.观看录像②:人们有序上楼梯、乘车,小朋友排队滑滑梯。师:他们是怎么做的?这样做会怎么样?小结:他们没有拥挤,一个接着一个上楼梯、乘车、滑滑梯,文明又安全!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处处遵守秩序。四、模拟演习,练习紧急撤离1.讲述四川大地震中桑枣中学全体学生顺利逃生的故事。2.讲解“地震撤离演习”的方法。师:当警报声响起时,我们要冷静、有序地撤离。3.师生共同拼搭“安全通道”。练习有秩序地紧急疏散撤离。(幼儿将小椅子拼搭成一条长长的通道,在警报声中一个跟着一个从通道里有序撤离。)活动分析与改进分析内容: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规则意识,也会说“谦让”“轮流”“一个接一个”“要有秩序”之类的词语,但在具体情境中,自我中心意识的本能还是会让他们不自觉地做出一些争抢、拥挤的行为。此生成活动主要通过瓶中取球的比赛,形象直观地向幼儿呈现拥挤的后果以及有序所带来的成效,促使幼儿加深对社会行为规则的理解和认识,将“有秩序、不拥挤”逐步内化为自主行为。但“瓶中取球”只是整个活动中的一个环节,也是这个活动中幼儿学习的途径,不适宜作为这个活动的名称。我建议课题可改为“我们不拥挤”,将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直接揭示出来,与社会领域的活动特点更匹配。分析目标:活动目标1和2的定位不仅能满足大班幼儿喜欢探索、挑战的心理需求,也能进一步激发幼儿在活动中自主建构规则、内化规则的积极性。目标建议改成“联系生活实际,增强规则意识,自觉维护秩序生活的美好”。这样的目标定位关注了幼儿情感、能力、知识等多方面的发展。分析过程:《纲要》指出,社会活动中要“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本次活动通过合作比赛,探索取球经验;视频比较,感知拥挤危害;模拟演习,强化秩序行为,帮助孩子在体验、比较、练习的过程中,对“有秩序、不拥挤”这一社会规则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整个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是合作从瓶中取球。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两个、三个人合作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四至五个人为一组,以比赛形式呈现的合作活动还是具有挑战性的:如何解决一个球都拉不出来的问题?瓶口小,每次只能拉一个,到底应该先拉瓶中的哪一个球?如何决定谁先谁后的拉球顺序?怎样才能成为取球最快的小组……这么多的问题,不是教师简单的一次讲解就能解决的。原来的方案中只是采用了“第一次体验活动——原始状态:第二次体验活动——有序状态”,这只能解决合作过程中比较浅表的问题。因此,我建议将活动过程中的前两个环节调整为三个,循序渐进地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首次比赛:分析失败的原因1.出示装有彩球的塑料瓶,介绍比赛方法和规则。2.幼儿自选红、绿、蓝、黄颜色标记分成四组操作。3.记录比赛成绩。4.分析失败原因:你们遇到什么困难了?球为什么都堵在口?5.讨论解决办法:怎样让球不挤在瓶口?6.总结拉球方法:五个人不能同时拉球,要—个—个地往外拉。二、再次比赛:建构取球的规则1.幼儿分组尝试一个一个地拉球。2.记录比赛结果。3.分析取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