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四个着眼点”江西省婺源县大鄣山希望小学许菊香计算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之一。《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计算方面达到“熟练”、“正确”、“会”三个层次,为了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我从下面四个方面着眼对学生进行计算能力的培养。一、第一个着眼点:着眼于学生计算兴趣的培养。“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小学生乐于计算、善于计算,对计算感兴趣。从而达到算得熟、准、快的目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在计算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困难,我们在教学中,非常重视把计算生活化,常常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联系玩游戏、制造故事情节、媒体辅助等方式,让学生在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掌握知识。例如:在巩固“10的加减法”时,先用课件出示小狗爬上10层台阶回家的情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小狗回到家前要做什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编出故事情境。动画显示小狗爬上2层台阶,先请学生列出算式:可能是10-2=8,也可能是10-8=2。让小狗继续往上爬,根据小狗爬的结果,列出算式。学生在全情投入帮助小狗回家的过程中得到了练习,巩固计算,使他们真正融入到学习情境中了,不但学得轻松愉快,而且计算的正确率也高了。又如:在表内乘法教学时,我们创设这样的一种情景:有一天,猪八戒和孙悟空在花果山吃饱了桃子,八戒说:“猴哥。咱们进行比赛计算6+6+6+6+6+6+6+6和8+8+8+8,看谁算得又对双快?”孙悟空笑着说:“八戒,你连这道题都不会算,亏你吃了那么多桃子,它们的得数是48和32。”八戒说:“猴哥,你怎么算得那么快?”孙悟空向八戒解释说出用乘法口决来计算。这时我就介绍乘法的意义,通过创设这种生活中故事情景,同学们兴趣特浓,而且很快掌握了乘法口决。二、第二个着眼点:着眼于学生算理的引领。知识和能力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必须以理解掌握数的概念、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和法则为基础,“理解”要求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应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算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更为突出。所以教学时,要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以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例如: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除“凑十法”外,还可以运用数轴上的点进行教学。这样教学比实物相加抽象,比数与数相加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进位的道理。又如:1/8+5/8=6/8,先通过图解,使学生直观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实际上是若干个分数单位相加减,然后再引导学生抽象出法则等等。在创设情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要注意及时抽象,不能让学生停留在具体的形象思维上,应帮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及时抽象出计算法则,法则得出后,要引导学生应用法则进行计算,在应用法则的开始阶段,要让学生详细地讲出思考和计算的过程。经过一定的练习后,可要求学生计算时默默想计算的每一步,边想边算。学生基本掌握法则后,可简化中间的环节进行计算。学生学习计算法则都是从单个法则开始的,在教学中应进一步将这些法则联系起来,形成法则系统。例如:把分数加减法与整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统一起来,这样就使学生建立起完整的整数、小数、分数相加减的认知结构。再如:把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联系起来,有些知识就迎刃而解了。三、第三个着眼点:着眼于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1、加强口算,重视估算《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在教学中,我坚持做到:(1)、每堂课上安排口算训练。在授课之前,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利用3至5分钟时间,进行多种形式口算训练,提高口算速度。这样持之以恒地进行,能收到良好的效果。(2)、变换方式训练。如:听算训练、视算训练、抢答、“开火车”等。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而且有助于融洽学生之间关系。(3)、鼓励学生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如:让学生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