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下文言文复习【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词义或用法。2.能准确翻译文中的重点语句。3.理解文章的内容要点及写作特色。一、★《爱莲说》(P216)【基础复习】一、请在括号内解释文中加点词。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③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笔记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①②③④【课文要点】(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哲学家、理学家。2.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3.成语积累:出淤泥而不染。(二)内容主旨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赞美正直高尚的气节,鄙弃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全文的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三)表现手法(1)托物言志。借赞美莲花,表达作者的生活态度。(2)巧妙运用衬托的手法(文中有三次衬托):第一次,以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做衬托,突出“予独爱莲”,并描绘出莲的可爱形象,由此进入正题。第二次以“菊,花之隐逸也”(正衬)、“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反衬)做衬托,突出“莲,花之君子者也”。第三次,用“菊之爱”“牡丹之爱”做衬托,突出“莲之爱”。(四)理解重点语句:(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愤世嫉俗,暗含讥讽,表现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2)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不阿谀逢迎(环境);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纯正无邪,不拉拢勾结;香远益清——品格高尚,声名远扬;亭亭净植——卓然挺立,坚守节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端庄严肃,为人敬重。【强化练习】一、根据提示默写文中语句。1.《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句子)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3.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二、回答问题。1.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相同:不同:2.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用“莲花”来比喻“君子”的高尚品格。袁灶初中九年级语文备课组2014春初三语文学案作业·第1页(共4页)二、《赵普》(P26)【基础复习】一、请在括号内解释文中加点词。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①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②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③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笔记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①②③【课文要点】(一)内容主旨:课文共两段,分别写了赵普“刻苦读书”和“奏荐人才”两件事,表现出他“以天下事为己任”品质。(二)写作特点:本文篇幅短小,叙事简洁,却并不空洞乏味,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刻画人物时,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使人物性格突出,栩栩如生。这些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分别写出了赵普的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写出了赵普超人的毅力、耐心和坚定的意志;写出了赵普的沉着镇定,为国荐才的精神。(三)成语:手不释卷。【强化练习】1.请有“/”线标出句中的停顿处,只标一处。太祖常劝以读书2.仔细阅读课文及下面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