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黄鹤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2、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提问: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名文?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大名楼之一——黄鹤楼。2.黄鹤楼简介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而崔颢的《黄鹤楼》诗,一直被认为是千古佳作,很多人都能背育。因这首诗,使很多人产生了对黄鹤楼的怀念。3.作者简介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4.多形式朗读古诗(要求学生标注节奏,把握语气语调,体会情感。)5.理解故事内容自读古诗并翻译小组合作解决疑难小组代表翻译,教师随机补充6.深入感知古诗问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首联:用神话传说引出对象,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秘色彩,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问2:传达出一种岁月流逝,世事茫茫之感的诗句是?(颔联)问3: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画描绘一下。(颈联:描绘了诗人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黄鹤楼上放眼望去,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对岸汉阳镇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再看江中鹦鹉洲绿油油的草长得及其茂盛。)问:4:尾联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愁”字。全诗吊古伤今,意境开阔,虚实相应,情景交融。尾联为主旨句,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茫茫无尽的思乡之情。)7、小结:诗由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渺然的感觉,气势苍茫。后四句转而写楼上所见所感,并由此引起乡愁。尾联以烟波江上日暮思乡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的境界。这首诗意境开阔,虚实相应,情景交融,情味悠长。8、再次朗读古诗9附阅读资料A.黄鹤楼的由来关于黄鹤楼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炜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炜,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B.诗词中的黄鹤楼(见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