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宇宙》单元教学效益太阳系、月球、星空知识和对宇宙的探索简史构成了六下科学《宇宙》单元的主要内容。神秘的宇宙、浩瀚的星空,引人无限暇想,很多学生对宇宙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在资讯日益发达的今天,学生对天文知识也并非一无所知,但他们知道的并不多,而且他们所知道的很多都是纯粹的知识,并不能将这些知识互相联系起来。根据对学生的观察和调查,多数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很弱,而且缺少实际观测月相和星空的感性体验,再加上客观存在的观察障碍,为《宇宙》单元的教学增加了难度。要提高《宇宙》单元的教学效益,就要让学生增加感性体验,让他们的好奇心变成探索宇宙的兴趣。一、结合国际天文年活动法,注重实际观测指导2009年是国际天文年,全球开展面向青少年的天文科普系列活动。恰此时,我校的科技节结合天文年推出了适合学生开展的天文项目,同时要求各教研组根据自己的学科内容,开展学科科普活动。这为我们《宇宙》单元的教学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为此,教研组抓住时机,对学生提出了观测记录要求,并做好相关的指导。1、月相观测──提前组织,及时指导根据教材安排,《宇宙》单元教学的时间大概在4月初。我们在2月中旬就向六年级学生下发了月相观测记录表(见表一)。表一:2009年月相观察记录表观察人:班级:农历:初一月日点分农历:初二月日点分农历:初三月日点分……填写要求:月亮亮面用白色,暗面用黑色。()点()分用24小时制填写。我发现月相的规律:1、上半月的月亮亮面朝(),出现在()边的天空,(上、下)半夜可见;下个月的月亮亮面朝(),出现在()边的天空,(上、下)半夜可见。2、一个月中,月亮的大小是怎样变化的?3、我还发现:我们首先向学生做了任务布置,并结合记录表做了如何观测、如何记录、如何画月相的前期指导。我们希望学生能坚持一个月的月相观测,并能在观测中发现月相的变化规律。为了让学生能坚持观测,第二天一早(正值农历正月十七),我们就到班级中向学生询问月相观测情况,然后对照学生的月相图进行指导。以后我们每天早上或上课前总要询问一下,即进行指导,又进行提醒。可天公不作美,自第四天起,连续三四个星期的阴雨天、雾天,打乱了我们的计划,也让学生观测的热情滑坡。此时,我们结合“天文学100小时(4月2日──4月5日)”活动,在全校学生开展观月相活动之际,再次对六年级学生提出要求,并将其作为科技节的一项活动,对上交的记录表进行质量评定,记入各科技小队的积分榜中。学生观测的热情被再度点燃。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建立在感性基础上的月相规律更易于让学生理解。反思这次月相观测活动,能坚持进行观测和记录的学生比上几届增加了很多,成功之处其一是教师每天的提醒和指导,这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也和我们在一起进行观测,而且他们对当日有关月相的疑问可以即时解决,学生的观测心理得到了支持,点燃了他们的观测热情;其二,将观测记录作为一项竞赛活动,纳入校科技节的整体活动中,因为每个班级都组建了科技小队,每个小队都有科技比赛成绩的积分榜,这使得小队成员间加强了互相提醒。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的训练,如果学生能坚持做到一个月的月相观测,其实就是在让他养成观测的习惯。春天的天气状况,是不利于学生观测习惯的养成。如果将观测活动放在寒假,由于缺少指导,学生的兴趣降低,也难以养成观测习惯。因此,我认为组织学生进行月相观测的时机,还是在六年级第一学期的10-11月份进行更好。这也是本次活动给我的一大启示。2、星座观测──加强对活动星图的使用指导《在星空中》的教学激起了学生观测星空的强烈兴趣,他们想在夜晚的星空找到北斗七星和北极星的愿望是那么迫切,他们还想找到更多的星座。要观星,就要学会使用活动星图。我首先请学生观察活动星图都有些什么?再对使用方法进行解释,然后让学生谈谈还有什么问题?最后,进行模拟观星训练:确定今晚8:00,让学生转动转盘,将日期与时刻对齐后,面向南方站立,然后左手捏星图第一面的东字、右手捏西字,头仰望天,同时将星图高举头顶寻找星座。最后告诉学生,最好是脚朝南躺下看星星,边对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