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滚动检测卷六中国古代与近代经济(时间:60分钟满分:70分)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杜甫《石壕吏》:“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则材料直接反映了()A.唐朝均田制遭到破坏B.唐朝小农的兵役和徭役沉重C.唐朝的租佃关系发展D.唐朝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严重答案B解析从题干中提炼有效信息:一家之中三个男子都要服兵役,老妇人被官员征召服徭役。由此可知选B项。2.古代文化常以耒耜来称犁……从单纯依靠人力耕作转变为利用畜力拉犁,是农业史上的又一次革命性进步。古代中国农业由牛耕代替耒耜大约开始于()A.商周时期B.春秋时期C.秦汉时期D.魏晋时期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史上农业耕作中关于动力的变化,即由人力转变为畜力,依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这一变化最早是在春秋时期。3.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繁荣时期的代表作。它们铸造于()A.原始社会B.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器铸造繁荣时期,所以选B项。4.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诗中的“草市”指的是()A.固定的城市商品交易市场B.自然形成的乡村贸易集市C.通宵买卖的城市夜市D.繁荣的边疆茶马市场答案B解析解题关键是全面掌握“市”的形成与发展。“草市”指自然形成的乡村贸易集市。5.《唐六典》记载:“凡市,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与会;日入前三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该材料表明在唐朝时期()A.鼓和钲是商人必备的经商工具B.人们喜爱鼓和钲这两种乐器C.商业活动有地点限制D.商业活动有时间限制答案D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市开始的时间、结束的时间有限制。所以选D。6.明清时期的商业活动比较发达。以下关于这一时期商业活动的评述,正确的是()A.出现了许多以工商业著称的乡村集镇B.商业中心严重依赖政治中心C.纸币大量发行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政府采取鼓励商业发展的政策答案A解析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得到发展,逐渐不再依赖政治中心而形成专门性的经济城市,故B错。C、D不符合史实。7.《东京梦华录》载:“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这段史料反映了当时()A.商业交换场所随处可见B.酒店在经营范围上有所禁忌C.市场交易受到官府严格管理D.官府对商业交换的限制有所放松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点灯烛沽卖……直至天明”可以看出酒店晚上亦可做买卖。说明官府对商业交换的时间限制有所放松,所以选D。8.《履园丛话·产业》中记载:明清时候,“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商品经济繁荣B.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C.闭关锁国政策D.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明清时期,人们置办产业,首先是土地,然后才是其他。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源在于长期以来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投资土地回报大且无风险,资金流向土地的结果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正确答案为B项。9.据《松窗梦语》记载:歙县的“贾人几遍天下。良贾近市利数倍,次倍之,最下无能者逐什一之利”。歙人潘侃曾说:“良贾急趋利而善趋时,非转毂四方不可。”《许氏世谱》记有“徽歙以富雄江左,而豪商大贾往往挟厚资驰千里”。这反映出()A.徽商藐视国家经济政策B.长途贩运是徽商的重要经营方式C.徽商资本雄厚D.徽州商业传统源远流长答案B10.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①盐铁官营制度②早市、夜市出现③商人群体形成④重农抑商政策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A解析②③的出现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①④则体现了政治权力对经济的干预。11.1656年,清政府颁布法令,严禁“商民船只私自下海”,规定“凡沿海地方口子,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并严惩一切“私下诸番互市者”。这一政策的最大影响是()A.沉重打击了海外航运业的发展B.直接丧失了对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