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7课(第12套)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1.20世纪50至70年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主要是A.西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B.西方国家废除了垄断组织C.经济危机在西方国家已经消失D.西方国家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20世纪初,占有40%左右的股票才能控制一个公司,但在当今发达国家只要掌握某公司的3%~5%的股票,就能获得对该公司的控制权。对于上述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股票呈现出分散化趋势B.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D.改变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性质3.李光耀说:“一旦慈善变成了‘权利’,靠施舍过日子的人没了羞辱感,大家把原本设计的‘安全网’变成了舒舒服服的‘靠垫’,鼓励了懒人,那么这个国家也就完了。”他批评的是A.社会矛盾B.计划经济C.过度的福利政策D.选举制度4.二战后,发达国家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原因有①30年代大危机的惨痛教训②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端③凯恩斯主义④罗斯福新政的影响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5.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发表就职演说:“我要削减政府的规模和影响,承认联邦政府的权利与各州和人民所拥有的权利之间是有区别的。我们都必须牢记,是各州组成了联邦政府,而决非是联邦政府创造了各州……今后,我将建议撤除经济发展和降低生产力的路障。”里根这一改革思想的核心是A.淡化意识形态分歧B.削弱联邦政府的过度干预C.加强联邦政府的全面干预D.主张恢复邦联制6.二战后,美国人杰克失业了,一直都呆在家里,5年来没找工作。但他一家5口人,每月可从保障局领到1255美元的现金作为生活费,他家房租和医疗费用均由政府支付。杰克及其家庭的生活得到保障主要受益于A.罗斯福新政B.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C.里根对经济政策的调整D.经济的全球化7.有人评价赫鲁晓夫:“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其中“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A.未改变工业发展落后的局面B.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C.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D.未突破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8.1957年,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提出苏联人均肉类产量在1960~1961年赶上美国。州委书记拉季奥诺夫提出要在1959年增加两倍深受赞赏。1959年底拉季奥诺夫以弄虚作假手段“完成”指标被揭穿,自杀身亡。这表明A.赫鲁晓夫根本性的变革造成了“浮夸风”B.赫鲁晓夫的赶超计划是不现实的C.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框架D.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赶超计划严重脱离苏联实际9.俄罗斯历史学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措施激进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马列主义原则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10.根据全俄舆论中心在2011年戈尔巴乔夫80岁生日前夕的调查显示,现今俄罗斯人对于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42%的被调查者认为戈尔巴乔夫起了主要作用,对戈尔巴乔夫最激烈的批评来自俄共,他们一直把戈尔巴乔夫作为社会主义的背叛者、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以上看法是A.正确的,完全符合历史事实B.片面的,夸大了个人的历史作用C.错误的,叶利钦才是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D.错误的,西方的“和平演变”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1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共同点是A.都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B.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C.都企图改革斯大林体制D.都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12.从苏联改革的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②因为积重难返,苏联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③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④改革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4...